朝陽勁鬆街道推出“勁情聊”議事協商機制 探索基層治理新生態

傍晚時分,朝陽區勁鬆街道磨房北裡一區的居民議事廳裡坐得滿滿當當。有人抱著小孩,有人提著購物袋,大家回家路上順路來“聊一聊”。在議事桌上,攤開的是一份《物業服務標准清單》——燈壞了多久能修、樓道多久打掃一次、安保巡邏間隔多長時間……這些瑣碎的細節,被一條條寫進承諾,也被一雙雙眼睛盯得仔細。
“以前覺得說了也白說,現在真能看見變化!”聽完物業公司的承諾,張阿姨投下了一張贊成票。
這一張小小的選票,見証的不只是一個老舊小區環境的改善,更折射出基層治理方式的改變。
磨房北裡一區建於上世紀90年代,設施陳舊、物業缺位,困擾著居民多年。2025年,依據區房管局的統一部署,磨北一區成為勁鬆街道標准化物業工作的試點,但從“免費”到“付費”,不少居民心裡打鼓。
怎麼辦?“勁情聊”機制登場。
在“征”的環節,社區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廣泛征集意見,居民訴求被整理進“民情台賬”。“研”的階段,社區黨委搭台,邀請物業公司進行政策宣講,用真實案例讓居民理解物業服務的價值。“商”的環節最具特色,9場居民擴大會上,大家輪流發言,20多條意見直指樓道堆物、車位緊張、電梯維護、綠化提升等痛點。物業公司當場“接招”:能立刻解決的立下“軍令狀”,需要長期推進的畫出“路線圖”,律師則把“權責邊界”講清楚。
而進入“行”的階段。物業公司推出“5+20+N”服務承諾——5分鐘內響應、20分鐘內上門、N項訴求當場解決或明確方案。實施以來,物業累計響應居民訴求385件,案件數量大幅下降,居民滿意度明顯提升。
半年后,迎來投票時刻。“察”環節注重常態監督。採取“固定點位投票+入戶走票”相結合的方式,專人負責統計、掃描、入戶,社區全程監督,確保數據精准高效。整個過程體現“溯”的延續性,社區黨委整理議事過程,將實踐經驗固化為長效管理機制,實現從“解決一個問題”到“建立一套機制”的治理升級。結果顯示,投票參與率和同意率“雙雙超過三分之二”,符合引入標准化物業的法定要求。
“從觀望到發問,再到主動出點子,居民心態的轉變就是‘勁情聊’的密碼。”社區干部說。
勁鬆街道的協商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1986年,勁鬆中社區退休老人們自發組織“老年聊天會”,在閑話家常中發現問題、商量辦法。沒有門檻、不設拘束,真心話、家常事,成為鄰裡治理的突破口。
2024年,勁鬆街道整合零散的居民議事活動,正式推出“勁情聊”品牌。它不再是零散的“幫忙解決”,而是制度化的“閉環治理”。
其中,“‘勁’是勁鬆的勁頭,也是治理的勁道﹔‘情’是鄰裡溫情,更是共情﹔‘聊’是溝通,把問題聊開,把方案聊攏。”勁鬆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
“勁情聊”確立了“三階六步”工作法:議前,征:提議有渠道﹔研:議前有准備﹔議中,商:議事有規則﹔行:解決有方法﹔議后,察:過程有保障﹔溯:效果有反饋。
這一套流程,讓協商民主真正“落地有聲”。
如今,走進700平方米的“勁情聊”居民會客廳,牆上的照片記錄了幾十年的變化:從幾位老人圍坐的黑白影像,到如今配備數字化設備的紅色議事廳。這裡,既是歷史展示館,更是居民議事、文化交流、社區活動的重要陣地。
在首城社區,520米的“投訴巷”通過20余場議事會,變成了居民眼中的“心動街”﹔
在百環社區,上百戶居民的上下水管改造順利完成,還催生了居民自發組建的“鄰裡維修隊”﹔
在八棵楊社區,“有勁小哥”團隊成為社區合伙人,讓更多新就業群體找到參與社區治理的方式。
……
“社區治理不是誰說服誰,而是把‘你們’和‘我們’變成‘咱們’。 ”勁鬆街道負責人說。
“勁情聊”不僅解決了一件件具體問題,更塑造了一種共治共享的治理生態。在這裡,居民不再是治理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建設者,甚至監督者。物業公司、律師、企業代表等不同主體,也通過議事平台找到彼此間的平衡。
如今,“勁情聊”機制正在向停車管理等更多場景推廣。一個街道的探索,正在成為一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生動注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