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五個全球前列、五個創新領先 北京成為全球創新網絡關鍵樞紐

2025年09月26日16:21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李博)首都“十四五”規劃高質量收官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專場今日舉行,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張繼紅介紹,北京已累計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1105項重點項目和重大任務落地,實現“五個全球前列”“五個創新領先”,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大幅提升,北京已成為全球創新網絡關鍵樞紐。

“五個全球前列”,包括北京市連續8年蟬聯《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榜首﹔高被引科學家達到431人次,連續兩年位居全球創新城市首位﹔連續三年位列《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全球第三﹔獨角獸企業數量連續四年位列全球城市第三﹔R&D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全球創新城市前列。

“五個創新領先”,包括去年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159.8件,較2020年翻番,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倍多,位居全國第一﹔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020年6316.2億元提高到9153.3億元,穩居全國第一﹔中關村示范區綜合排名蟬聯178個國家高新區首位,總收入9.85萬億元,約佔國家高新區總收入的六分之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保持全國城市第一﹔2021年以來累計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成果數量佔全國近一半、獲國家科技獎獎項佔全國近三成,穩居全國第一。

北京市著力打造我國自主創新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國家實驗室高質量在軌運行﹔布局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145家﹔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布局建設37個科技設施平台,29個已進入科研狀態,成為全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目前,全市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醫藥健康3個萬億級以及智能制造與裝備、人工智能等7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重點培育商業航天、生物制造等23個未來產業。北京市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累計備案上線大模型159款,數量持續領跑全國﹔去年北京擁有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超2400家,位列全國第一,核心產業規模近3500億元。醫藥健康領域,創新醫療器械、AI三類醫療器械獲批上市數量全國第一。去年北京高技術產業增加值1.49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56.9%﹔數字經濟增加值突破2.2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53.1%。

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方面,“三城一區”集中了全市近三成企業和六成研發人員、研發經費,是全市創新資源集聚度最高、創新活力最強、創新成果最豐富的區域。建成數字醫療等64家中關村特色產業園,打造從研發到應用的創新生態鏈,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中關村以不到全市4%的土地貢獻了全市約三分之一的GDP。

在北京這片創新熱土上,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業誕生。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累計設立12支聯合基金,總規模達8.35億元,企業參與數量和出資額均位居全國省級基金首位。人民銀行等9部委支持建設中關村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設立50億元規模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市政府設立8支總規模千億級投資基金。《全球創業生態系統報告2025》顯示,北京位居全球前列。

北京市出台外資研發中心專項支持政策,累計認定服務279家外資研發中心。設立全國首個國際科技組織總部集聚區,已入駐13家國際科技組織。建設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設立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加快形成“六鏈五群”產業集聚,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020年347億元增加到2024年843.7億元,實現翻番。

展望“十五五”,張繼紅表示,北京將加快建設全球重要科學策源地、未來產業引領地、開放創新核心樞紐,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力爭產出更多世界級原創成果,培育更多科技領軍企業,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先行區、示范區,賦能首都高質量發展。

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海澱區副區長唐超介紹,作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海澱區聚焦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主陣地的功能定位,“十四五”期間海澱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3%,其中與科技相關的產業在GDP中佔比總和保持在70%以上。

目前,海澱區已形成1個萬億級、4個千億級、5個百億級的產業集群。海澱區擁有193家優質孵化器,國家級和北京市標杆孵化器數量均位居全市首位。擁有國高新企業近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近30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00家、獨角獸企業51家,各項數量均在北京居於首位。截至去年底,全區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540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8.5倍﹔發行北京首單專利許可知識產權証券化產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額連續多年位居全市第一。發布200億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基金,孵化出一批明星企業。

(責編:尹星雲、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