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動新消費

到中關村智造大街品嘗機器人遞來的咖啡,在東升大廈打卡前沿技術展,鑽進首鋼園三高爐裡觀看一場全域沉浸投影技術帶來的“鋼鐵的故事”……9月17日,記者從“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巡禮”主題採訪活動中獲悉,本次活動聚焦“創新文化”,展現了本市在推動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方面的進展。
提起創新文化,人們的目光總會聚集到地處海澱創新核心區的東升鎮。從“工業大院”變身為“科技園區”,這片土地實現了“瓦片經濟”向“科創高地”的迭代升級。
走進東升大廈,陽光透過中庭的玻璃屋頂洒落至地面,三五名市民正饒有興致地觀看大廈一層的科技展覽,另一旁的辦公區則不時有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員穿梭其間。科技和文化空間在此交匯、交融,現在這一空間有了個新名字——AI原點社區。
“您看,這項空中成像技術不僅面向市民展出,在我們的辦公區也有實際應用。”工作人員介紹,研發這項技術的企業是來自清華大學的米塔視界,應用該技術,無需實體屏幕或投影介質,在空氣中就能直接形成三維影像。而東升大廈內的電梯按鍵也應用了這一技術,人們隻需觸碰空氣中的影像,不用接觸實體按鍵就能操控電梯。
記者注意到,展廳入口處的顯示屏上還預告了本月將在這裡舉行的科創活動——“AI+物流”沙龍、AI跨界創想社群碰撞之夜、可視計算媒體研討會……“如今我們已經舉辦了130多場活動,入駐園區的企業都特別積極地參與其中,希望通過這一平台互相交流、共同成長。”工作人員說。
據介紹,AI原點社區已引入清華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人工智能學院等頂尖科研機構,集聚人工智能企業210家,匯聚科研、技術、產業等領域相關人才6000余人。不僅如此,AI原點社區空間也在同步煥新升級,周邊31個公共空間及內部樓宇改造項目已完成,累計實現約1萬平方米的環境提升,推動了康養小屋、無人巡檢機器人、IPV6國際互聯網、冰激凌機器人等20余個智能場景落地。
來到石景山區首鋼園內的RE睿·國際創憶館,一群“數字造夢師”正在用全新的數字技術,賦予這一工業遺存全新的活力。
步入展館,500平方米、縱深超20米的影像空間呈現在觀眾面前,名為《重返·圓明園》的光影展覽正在此上映。曾經的煉鐵筒倉,在光影和音樂中化身舞台幕布,觀眾以數字復原研究者的視角,跟隨光影變幻見証了圓明園海晏堂遺址在數字世界中煥發生機。
據介紹,自2020年7月開館以來,RE睿·國際創憶館已經完成7個主題大展,開發世界文化遺產主題原創課程2門,籌辦文化專題活動及文化論壇數十場。
數字藝術的魅力還在延續。今年9月,首鋼園三高爐更新改造完成,並由RE睿·國際創憶館的運營方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繼續投資運營。新開放的RE睿·三高爐數字博物館將最大限度地保留工業歷史痕跡,將這座對北京乃至中國鋼鐵工業發展有重要貢獻的“功勛高爐”轉變為數字文化綜合體。
“我們將創新性採用2.5D投影技術,通過等軸測投影和斜向投影,巧妙地轉動視角,使歷史場景生動可見。”工作人員介紹,在聽覺上將採用5.1聲道環繞立體聲系統,極大提升觀眾沉浸體驗的真實感。“三高爐將以前沿的數字語言和跨界體驗引領北京文化新消費浪潮,塑造‘可觀、可玩、可購、可沉浸’的文旅消費新范式。”工作人員說。
石景山區在科技文化融合創新的探索還在繼續。記者了解到,石景山區科幻產業正在加速崛起,現已集聚科幻企業和機構236家,2024年科幻產業實現收入153億元、佔全市近1/3,成為全市“一核多點”中的“一核”。未來,石景山區計劃設立2億元“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專項基金與4億元文化科技產業發展基金,加速前沿技術轉化與精品內容孵化。(記者 鹿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