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數字“密雲水庫”提供預測 工作人員冒險實地勘探

每天4萬條數據支撐密雲水庫有序泄流

2025年08月07日08:52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每天4萬條數據支撐密雲水庫有序泄流

  密雲水庫當前仍處於泄流狀態。上一輪極端強降雨天氣,密雲水庫最大入庫洪峰流量達6550立方米每秒,超歷史最大洪峰流量,並於7月27日15時啟動泄流。8月4日起,下泄流量已從7月28日最高值的1120立方米每秒下降到711立方米每秒。密雲水庫目前的I級應急響應仍在持續中。

  面對來勢洶洶的上游來水和不斷變化的水情,密雲水庫的防汛調度、每次的泄流調整,離不開大量的數據支撐。昨天,記者回訪密雲水庫,了解水庫水文監測情況。

  張家墳水文站工作人員正在測含沙量。 本報記者 胡子傲攝

  每天接收監測數據達4萬多條

  “密雲水庫好比一個大水缸,新添的水有多少量我們必須要算出來,這樣才能清楚水缸會不會滿,盛不進去就得及時放水……”對於密雲水庫本次水文監測的重要性,張家墳水文站站長吳月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

  “暴雨中,密雲水庫數字孿生平台每天接收的監測數據達到了42000多條,方便工作人員及時感知雨情、水情和工情。”北京市密雲水庫管理處副主任顧拓介紹。他口中的密雲水庫數字孿生平台,即在數字世界打造“一模一樣”的密雲水庫,該平台不僅能傳輸監測的相關數據,還能依托模型對輸入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在本次暴雨中發揮了作用。

  40個雨量站,2個水文站,還有無人機、水下機器人、探地雷達、雷達流量計等設施設備進行水位、流量及工程巡視檢查,同時捕捉數據,為防汛決策提供數據支撐。顧拓介紹:“通過這些研判分析,從總體上看,目前所有水工建筑物運行狀態良好,密雲水庫壩坡穩定、泄水建筑物閘門穩定,各個建筑物周邊的山體未發現滑塌、裂縫、變形等現象。”

  自動監測設施沖毀后轉人工實測

  清水河是密雲水庫上游潮河的一級支流。7月28日凌晨,工作人員發現,前方探頭看不到了,提前布置好的傳感器可能也已被洪水沖毀,這導致現場數據無法回傳,“千裡眼”無法工作,需要工作人員人工勘測。

  左豐收是北京市密雲水庫管理處潮河管理所所長,28日一早,他們一行4人就前往清水河。途中,瓢潑大雨不斷傾瀉,還碰上了山體落石和路面塌陷,20多公裡的山路,他們不敢提速,開了1個多小時。

  左豐收回憶,到了現場,由於水位飆升,洪水快把橋墩淹沒,水流也十分湍急。他們走上清水河橋,用電波流速儀直接監測水面流速,再根據河流斷面數據測算出流量。28日清晨,清水河流量達到2200立方米每秒,10分鐘后,又測得洪峰流量達2800立方米每秒,工作人員將一手信息及時傳遞給后方。“隻有掌握水庫上游流量、水位上漲速度,才能為水庫攔洪提供科學支撐。”

  冒雨蹲守岸邊持續監測水位

  白河是密雲水庫上游主要入庫河流之一,這裡的張家墳水文站是密雲水庫水位監測的“前哨”。在纜道房后面,一塊石碑上標注了張家墳水文站1998年實測的最高水位,那時的洪峰流量為2600立方米每秒。7月27日凌晨,該水文站監測到白河438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刷新了這一27年的記錄。

  監測到這一數據的,正是張家墳水文站的監測員張偉童、張宇航等人,這是他們冒著危險實地踏勘到的。

  “頭一次見這麼大的洪水,但師傅也沒教咱們往后退。”從26日晚上開始,張偉童就穿戴好救生衣、救生繩,拿著對講機、筆、本、手電,趕往白河河邊根據水尺讀水位,人工和自動監測設備相互校核,用對講機半小時匯報一次。后方會議室裡,張宇航則將前線數據整理上報。“上一個數據還沒整理完,下一個數據又來了。”兩組人馬相互配合,記錄下洪峰來臨前后的洪峰漲落全過程。

  強降雨及洪水導致電、網、信號都沒了,他們只能用自備發電機發電。

  8月6日,當記者再次探訪這一觀測點時,白河依然水流湍急,不少樹木倒伏在岸邊,平道被沖成水溝,自記井房也被沖毀。張偉童回憶,眼見水漲得特別快,水流還很急,水已沒過腿肚,但為了保証水位監測的連續性,需要一直冒雨在岸邊蹲守,直到天亮后下一班組來接班。最終,他們及時捕捉到了這一歷史極值。

(責編:池夢蕊、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