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維修隊”進駐老舊小區 首單服務解了七旬老人燃眉急

“終於有人管這些事了!”“以后東西壞了也不怕了。”8月2日上午,在海澱區北下關街道皂君東裡社區的小廣場上,由北下關街道黨工委牽頭、海澱區保障性住房發展有限公司旗下海安生活公司支持的“海悅·北下關紅色維修隊”正式成立,老舊小區居民長期反映的“維修難”問題有了新解法。
“管道漏水找不到人修,燈泡壞了得自己扛梯子,‘維修難’是皂君東裡居民的‘日常愁’。”北下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海洋在啟動儀式上的話,戳中了現場不少居民的心聲。這個有2006戶、近5000人的社區裡,60歲以上老人佔比近五分之一,作為無標准化物業的老舊小區,產權分散、維修力量缺失讓生活瑣事變成“煩心事”。
破解難題的鑰匙,藏在“黨建+國企”的合作模式裡。由北下關街道黨工委牽頭,聯合海澱區保障性住房發展有限公司組建的這支“紅色維修隊”,不僅是國企服務從保障房向更廣社區的延伸,更帶著“兜底”的溫度——對孤寡老人免收人工費,讓特殊群體先享實惠。“國企的責任,就是要在居民最需要的地方搭把手。”海澱區保障性住房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戀表示。
“師傅,您看這熱水器漏得厲害,洗澡都不敢用了,可算把你們盼來了!”“海悅·北下關紅色維修隊”剛剛宣布成立,已過古稀之年的董阿姨就攥住穿紅色工裝的維修師傅胳膊——她成了這支隊伍的第一位服務對象。
董阿姨和老伴兒居住在皂君東裡36號院,這裡是上世紀80年代建設的6層紅磚板樓。“小區沒有物業,以前都是路邊找‘游擊隊’,開口就要幾百塊,還說不清哪壞了。”董阿姨指著易拉寶上的價目表笑著說,“現在師傅修得明白,收費在社區宣傳欄、微信小程序上都能查,這才叫放心!”
“響應快、修復快、反饋快,收費透明”的“三快一明”承諾,在董阿姨家有了具象化的答案。上午10點15分接到求助,10點25分,帶著工具箱的維修師傅已站在門口﹔穿上藍色鞋套進門后,很快查出熱水器是由於鋼管老化漏水——從求助到找到根結,全程35分鐘。初次上門完成后,師傅當場與老人溝通了需要採買的部件,並約定了下次更換時間。臨走時還囑咐老人:“明天公司會打電話回訪,有問題隨時找我們。”
這支穿紅色工裝的隊伍裡,5名師傅都持有水電維修等專業証書,社區旁的耗材庫備著常用零件,24小時熱線和線上報修渠道隨時待命,承諾“15分鐘響應、30分鐘上門,緊急情況10分鐘內到”。“看到紅工裝,就想起‘靠譜’二字。”海安生活公司負責人范昱的期待,將慢慢實現。
據了解,這支隊伍由街道統籌、國企實施、社區協同的模式,讓服務能持續“保鮮”。按照計劃,皂君東裡的試點經驗成熟后,“紅色維修”的服務網將向更多老舊小區鋪開,讓“維修不難”成為更多人的日常。
接下來,北下關街道還將建立“紅色維修隊+社區黨支部+居民監督小組”三方聯動模式,每月召開“民情懇談會”,確保服務常態化、精細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