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發展與安全動態平衡 解鎖低空經濟萬億勢能

新華網北京7月22日電(趙海軍)作為當前及未來數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空經濟正站在發展風口。這一蘊含萬億級潛力的產業,既需要以創新打破發展桎梏,更需在安全與發展的動態平衡中,構建可持續的生態體系。在不久前舉辦的首屆西部低空經濟博覽會調研座談會上,多位專家指出,唯有筑牢安全基石、釋放創新活力,才能推動低空經濟從政策紅利期邁向高質量發展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劉大響認為,低空經濟的崛起是國家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價值不僅體現在經濟增長上,更在應急救援、民生保障等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汶川地震中航空裝備挽救大量生命,到如今應急救援體系不斷完善,低空資源的高效利用已成為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他強調,發展低空經濟需兼顧“效率”與“安全”,既要通過技術創新拓展應用場景,也要建立覆蓋“發現-響應-處置”的全鏈條安全機制,比如構建30分鐘應急救援圈,讓低空資源真正服務民生。
北斗三號衛星總設計師陳忠貴從技術支撐角度補充,低空經濟的平衡發展離不開通信導航體系的“硬支撐”。“低空飛行的安全與效率,首先依賴精准的定位、可靠的通信。需加快制定統一的通信頻段、導航標准,推動5G/6G與空天地一體化技術融合,讓‘空中交通’像地面交通一樣有章可循。”他建議,通過試驗區先行先試,探索出可復制的技術標准,為產業均衡發展奠定基礎。
中國航空學會低空經濟首席專家、中國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長董志毅則直指產業發展的核心矛盾:“安全是生命線,但不能因安全而停滯發展﹔發展是目標,卻不能為發展而忽視安全。”他認為,關鍵在於建立了“審慎包容”的治理體系。“所謂動態平衡,就是既要有‘安全紅線’的剛性約束,也要有‘容錯空間’的彈性包容。各地發展低空經濟,需避免‘一刀切’,應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在數百個應用場景中找准定位,不貪大求全,而求精准突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張學軍進一步提出“全鏈條安全觀”:“從飛行器適航認証到空域交通管理,從無人機反制到低空資源調配,每個環節都需嵌入安全基因。”他認為,傳統通用航空與低空域的融合是重要方向,通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模式創新,既能提升低空資源利用率,又能通過“有人-無人”協同降低安全風險,實現“1+1>2”的發展效能。
中國信息協會低空經濟分會副會長王惠錚則聚焦“場景落地”的平衡藝術:“發展低空經濟不能脫離實際,需‘瞄准特色場景,夯實安全基礎’。”他舉例,農業地區可聚焦低空農林作業,物流樞紐可打造低空貨運網絡,通過“場景適配”降低安全管控難度,同時讓產業發展更接地氣。“關鍵是構建‘內生安全’體系,讓飛行器、監控系統、數據平台自身具備抗風險能力,從源頭減少安全隱患。”
在專家勾勒的“平衡框架”下,低空經濟正迎來政策與市場的雙重利好。從《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將低空經濟納入國家戰略,到《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安全健康發展”,政策持續為產業“定調護航”。市場層面,賽迪顧問樂觀預計,到2026年低空經濟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動能。
這種增長並非“野蠻生長”,而是沿著“安全中求發展”的路徑推進。技術創新成為平衡發展與安全的關鍵抓手:通過智能避障系統提升飛行安全性,借助低空智聯網強化空域管控,依托適航認証體系規范產業標准……一系列技術突破,讓低空經濟從概念走向“落地”。
在產業一線,企業正以技術創新詮釋發展與安全的平衡。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員單位廣東飛行派科技的實踐頗具代表性:其通過“全傾轉翼+8旋翼+混合動力”的技術組合,既破解了eVTOL行業“安全、效率、航程”的不可能三角,又通過“先貨運后載人、先TO B后TO C”的路徑設計,降低商業化過程中的安全風險。
該企業創始人兼CEO侯垠佑的觀點恰與專家共識呼應:“低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質是找到技術可行性與安全可控性的交點。我們不追逐空中出租車的概念,而是聚焦區域空中交通、中長距離物流等當下可落地場景,通過故障樹+人工智能雙校驗模式強化安全冗余,讓技術創新既敢突破又不越界。”這種務實創新思路,正是對“動態平衡”理念的很好詮釋。
從專家的頂層設計到企業的落地探索,低空經濟的發展邏輯愈發清晰:既不能因安全顧慮而錯失機遇,也不能為追求速度而埋下隱患。在發展與安全的動態平衡中,這一有望破萬億級的產業正穩步前行,將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