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北京有戲”系列報道

歌者陳瀅竹:唱自己 為民族聲樂傳承注入活力

人民網記者 尹星雲
2025年07月22日10:01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近日,青年女高音陳瀅竹博士畢業獨唱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唱響。這場匯聚了民族韻味與國際視野、融合學術積澱與舞台實踐的音樂會,不僅是她博士學習生涯的成果匯報,更成為中國聲樂藝術新生代力量的一次精彩亮相。

精打磨 展現歌唱多樣性

“在曲目選擇上,小到一首民歌的處理細節,大到整場音樂會的結構框架,都傾注了導師的心血。”陳瀅竹告訴記者,作為一場承載著總結與展望意義的畢業音樂會,她與導師、著名歌唱家雷佳反復打磨,力求構建一套兼具專業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的曲目體系,展現其聲樂多元駕馭能力。

上半場演出以鋼琴伴奏為核心,由中國音樂學院青年教師任卓擔任鋼琴藝術指導,巧妙融入童聲合唱與笛子等元素,凸顯民族性與多元聲樂形式的碰撞,曲目涵蓋藝術歌曲、古曲、古詩詞創作歌曲、民歌等多個品類。下半場的演出則定位為“戲劇魅力”主題,由指揮家肖超攜手中國電影交響樂團進行伴奏,通過歌劇選段、中西方創作歌曲等,展現與大型樂團協作的能力。

“音樂會中有一些新作品,希望為觀眾帶來新鮮感,更想展現我歌唱的多樣性,讓大家看到我的藝術喜好與專業能力的融合。”陳瀅竹表示。

返場環節,《荔枝頌》與《邊境的小鳥》兩首曲目點燃了現場觀眾的熱情。“這兩首歌是我參加金鐘獎比賽的獲獎作品,對我意義重大。” 陳瀅竹坦言,《荔枝頌》作為家鄉廣東的代表性名曲,在畢業音樂會上唱響,既是對藝術成長起點的回望,更是對家鄉的深情告白。

唱自己 讓作品真正動人

“博士階段的學習,讓我真正明白了‘唱自己’的意義。” 談及三年來的成長,她最先想到的是導師雷佳的悉心指引,“導師不僅在專業技巧上為我把關,更在藝術理念上為我明確方向。”

在她看來,自己聲樂學習的不同階段有著清晰的進階邏輯,本科階段夯實技術基本功,碩士階段積累曲目量與演出經驗,而博士階段則是審美境界的躍升。“導師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一定要唱自己’,每個人的聲音條件不同,不能刻意‘做聲音’,裝腔作勢的聲音沒有生命力,隻有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才能讓作品真正動人。” 這一理念成為她博士階段藝術探索的核心准則。

陳瀅竹說,導師不僅鼓勵她堅守民族聲樂的根脈,更支持她嘗試外文作品等新領域,“導師說,審美提升是終身課題,要在堅守自我中不斷拓展邊界。”

這種“唱自己”的理念,也讓她在博士階段擺脫了曾經的迷茫。碩士階段積累了大量曲目后,她一度困惑於風格定位,而雷佳的引導讓她更加明白:技巧是基礎,真情是靈魂,唯有讓聲音與自我特質相融,才能在舞台上綻放獨特光彩。如今,這一理念已深深融入她的演唱中,“未來無論是登台還是授課,我都會堅守這份對‘本真聲音’的追求。”陳瀅竹說。

勤探索 北京提供藝術土壤

博士階段的藝術成長,不僅源於課堂的積累,更來自於重要舞台的實踐磨礪。在國家大劇院制作歌劇《山海情》中,陳瀅竹飾演的“麥苗”一角,成為她藝術道路上的亮點。

這部融合了歌劇與話劇元素的作品,對演員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而最大的挑戰莫過於語言關。“劇中所有台詞都用西北方言呈現,這對我一個廣東人來說,簡直是全新的課題。”陳瀅竹說,為了攻克語言難關,她從最基礎的發音開始,逐字逐句對照錄音練習,反復請教劇組的西北籍演員,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用西北方言與同事交流。從生硬模仿到情感自然流露,她在語言的打磨中更深刻地理解了角色的內心世界。

“《山海情》讓我更加明白,聲樂演員不僅要會唱,更要會‘演’,要讓聲音成為情感的載體,讓角色在歌聲中活起來。”她說,這段歷練,也為博士畢業音樂會的“戲劇魅力”主題板塊提供了實踐支撐。

“麥苗一角的堅韌與成長,和我在北京追逐藝術夢想的經歷很像。”陳瀅竹認為,北京的每一寸空氣都充滿著文化的滋養,從廣東到北京,北京這個全國文化中心也見証了她的藝術蛻變。

北京豐富的文化演出資源成為她的“第二課堂”,她如飢似渴地汲取著多元藝術的養分。“在這裡,我能看到最頂尖的演出,能與各領域的藝術家交流,這種耳濡目染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卻又無比深刻的。”她坦言,正是北京濃厚的藝術氛圍,讓她在博士階段對 “中西藝術互鑒”有了更直觀的理解。

作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博士生,她更深刻地感受到學術與藝術交融的魅力。“這裡既是學術殿堂,又緊鄰藝術實踐的核心地帶,讓我能在理論研究中思考舞台呈現,在舞台實踐中反哺學術探索。”陳瀅竹認為,這種“學演互促”的環境,讓她的藝術視野不斷拓寬——從對中山咸水歌的活態傳承研究,到對中西聲樂技法的比較分析,學術積澱讓她的舞台表現更有深度。

對於未來,她已勾勒出藍圖,將繼續深耕民族聲樂領域,同時嘗試更多藝術形式,“不想給自己設限,藝術的魅力就在於不斷探索未知的可能。”她說,“雷佳老師等前輩的言傳身教讓我明白,品德是藝術的根基,歌聲裡流淌的不僅是技巧,更是人格。”她希望未來能將舞台實踐與教學分享結合起來,把“唱自己”的藝術理念傳遞下去,讓民族聲樂的傳承更有活力。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