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北京:居住小區類歷史建筑修繕導則發布

2025年07月01日08:55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居住小區類歷史建筑修繕導則發布

  北京市住建委近日發布《居住小區類歷史建筑修繕技術導則(試行)》,為全市居住小區類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提供了詳細的技術規范。該導則旨在破解“保什麼”“怎麼修”的核心難題,實現歷史風貌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雙贏”。

  目前北京市已公布的1056棟(座)歷史建筑分為合院式、居住小區類、近現代公共建筑類等五類,其中,居住小區類歷史建筑有275棟。這些建筑承載著市民的記憶和獨特的社區風貌,例如東城區北新橋街道的大菊胡同36號院,體現了北京舊城傳統四合院特征,2020年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歷史建筑名錄,是反映北京歷史城區風貌的重要遺存。

  導則明確提出,修繕工作必須堅持“修舊如故,安全宜居”的核心原則,在保護歷史風貌的同時保障居民生活品質與建筑安全。修繕工程將重點保護門頭、雕花、特色飾面等“有價值部位”,要求制作1比1樣板,比對確認后方可施工,並必須使用同質或類似材料,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工藝、形制和風貌。

  在確保建筑安全方面,要求修繕前必須進行詳盡的查勘測繪和結構安全鑒定,科學處理地基沉降等隱患。同時允許適度更新設施設備,新增管線需隱蔽處理,改善居民廚衛、採暖等基本生活條件。

  導則構建了一套覆蓋修繕全流程的精細化質量管理體系。修繕前需對建筑進行深度“體檢”,施工中拆除的構件需編號存放,復建時嚴格遵循“原位歸安”原則。鼓勵採用三維掃描、動態監測等數字化技術記錄建筑信息,建立數字檔案,驗收時需通過院落環境、主體結構安全、有價值部位保護、節能性能等9大類16項詳細驗收要點。(記者 袁璐)

(責編:李博、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