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隻北京雨燕完成年度“體檢”

雨燕在志願者手中扇動翅膀重歸藍天。
工作人員給雨燕佩戴金屬環並進行體檢。 本報記者 吳鏑攝
6月7日凌晨,在頤和園廓如亭,一年一度的雨燕體檢啟動。經過5個小時緊張工作,本次環志共成功標記107隻北京雨燕。
環志工作從凌晨2點持續到早7點,在全國鳥類環志中心的指導下,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北京市鳥類環志站)聯合頤和園管理處、北京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組織40余名鳥類工作者和環志志願者參與。現場大家分工協作,為雨燕檢查身體、測量數據、佩戴金屬環、完成細致“體檢”。記者觀察到,現場非常安靜,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自覺遵守靜音規范,輕聲慢步,盡量通過手勢與眼神傳遞協作信號,降低對雨燕的干擾。
工作人員通過專業的布網方式,在不傷害雨燕的前提下進行捕捉。隨后,將捕獲的雨燕迅速轉移至測量區域,由專業人員佩戴由全國鳥類環志中心統一發放、刻有唯一編號的特殊金屬環並對雨燕的體重、體長、頭喙長、跗趾長等各項身體數據進行精准測量並詳細記錄。完成環志和相關數據採集后,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雨燕放飛。
歷經5個小時的緊張作業,一隻隻完成環志的雨燕在志願者手中輕盈躍起,扇動翅膀重歸藍天,這場生態保護與科學研究的 “晨光行動”成功落下帷幕。
本次環志共標記107隻北京雨燕,其中新環志個體33隻,重捕到曾經標記過的雨燕74隻。在重捕的雨燕中,有幾隻自首次環志以來已過去多年,這充分表明北京雨燕具有較高的回巢率,同時也反映出北京雨燕種群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持續繁衍。
環志工作緊張有序進行的同時,廓如亭外圍的科普活動成為晨光中的生態課堂。北京雨燕知識展板吸引游客駐足,頤和園科普講師生動講述雨燕遷徙知識、環志科研意義。
據介紹,頤和園的廓如亭是北京雨燕最重要的棲息地之一。為最大程度保護雨燕繁殖和幼鳥成長,頤和園自2019年起對廓如亭實施封閉管理。亭體四周設置圍欄,游客可在外部進行參觀。這項舉措的核心目的是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噪音和活動干擾,為雨燕營造安靜的棲息環境。(記者 代麗麗)
小知識
北京雨燕數量已超萬隻
北京雨燕,作為極少數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鳥,不僅是北京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北京這座城市獨特的生態文化符號。它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福娃“妮妮”的原型,也是北京中軸線申遺的首個數字形象,其保護工作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通過環志工作,可以研究北京雨燕的種群動態及遷徙規律等。北京雨燕每年春季從非洲南部出發,歷經長達1.6萬公裡的艱苦旅程,跨越兩大洲,穿越沙漠、海洋與高山,最終在4月中旬抵達北京。它們在北京的古建筑、現代橋梁、仿古建筑等地筑巢、繁殖,待雛鳥長大,又在7月中旬踏上南遷之旅。
近年來,隨著北京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以及對北京雨燕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北京雨燕的數量呈穩步上升的趨勢,適宜其筑巢的地點也日益增多。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2024年調查數據顯示,雨燕數量已超過一萬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