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發布

人民網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李博)5月19日,新時代北京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發布會暨“超大城市生態修復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專家研討會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召開,會上發布了北京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這是北京第一次評選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堅持規劃引領,從下好減量增綠的繡花功夫到整體優化市域生態空間格局,從夯實全域森林城市的綠色基底到全面推進花園城市建設,在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諸多實踐案例。
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森林覆蓋率達44.95%,林地綠地年碳匯量達960萬噸,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1%,公園總數增至1100個,三分之二實現無界融通,獲評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綠色已成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
“在各部門協同聯動、共同努力下,北京市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系統性躍升。此次活動旨在發揮生態修復典型案例示范引領作用,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生態保護修復最佳解決方案,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北京建設。”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介紹,此次發布的案例是從眾多實踐中梳理總結而來,生動勾勒出北京生態治理從量變到質變的躍遷軌跡,成為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注腳。
從廢棄礦山生態重生到千年運河的碧波重現,從工業鏽帶到生態秀場的華麗轉身……入選的16個案例不僅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的縮影,更以全球視野、東方智慧和北京擔當,為全球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創新范式。自然資源部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羅明對北京生態修復案例點評說,這些鮮活的案例印証了北京方案的核心價值,就是以生態為紐帶,重構城市競爭力﹔以修復為引擎,激活城鄉共生能級﹔以價值為旗幟,引領全球治理的變革。未來應立足全球視野,堅持生態優先、科技賦能、機制創新“三位一體”的戰略,打造水生態治理、工業遺跡轉型、生態農業文旅融合、全球生態修復聯盟四大領域體系,為全球超大城市發展貢獻東方智慧。
在專家研討環節,與會專家圍繞“超大城市生態修復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主題展開深入研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杰作了題為“生態進城: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報告,他說,超大城市生態保護和修復要考慮人和自然耦合過程,讓生態融入城市,積極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礦山生態修復國家創新聯盟理事長,北京林業大學教授趙廷寧作了“關於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的思考”的報告,他說,北京生態保護修復需突破市域局限,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通過多維度協同發力,為超大城市生態治理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北京方案,助力京津冀生態環境質量提升。
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黨組書記、主任張維表示,本次公布16個案例,涉及10個行政區,總面積2.3萬余公頃,全面覆蓋山水林田湖草沙各類自然資源要素。這些鮮活樣本是踐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生動實踐,體現了北京市持續做好自然資源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彰顯了首都以生態優先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力。超大城市生態修復與價值實現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充分發揮首都科技資源富集優勢,搭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平台。聚協同之力,共筑多元主體參與的生態治理共同體。期待把各位專家的智慧轉化為具體實踐,在守護綠水青山中彰顯首都擔當,在轉化生態價值中探索北京路徑,努力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超大城市發展新范式。
鏈接:北京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名單
1.懷柔區金隅興發科技園礦山生態修復
2.房山區史家營鄉曹家坊礦區生態修復和價值實現
3.通州區綠心森林公園生態修復
4.昌平區北小營西河(北大昌平新校區段)生態修復
5.平谷區鎮羅營鎮下營村千畝梯田生態修復
6.昌平區南口採石場生態修復
7.昌平區奧北森林公園二期生態修復
8.大興區新鳳河流域綜合治理
9.溫榆河公園生態修復
10.海澱區一畝園生態修復
11.海澱區“清河之洲”(樹村段)濱水綠廊景觀提升
12.房山區大石窩鎮土地整治修復
13.延慶區官廳水庫八號橋水質淨化濕地生態修復
14.朝陽區亮馬河生態修復
15.石景山區首鋼園群明湖生態修復
16.懷柔區六渡河生態清潔小流域國土空間生態修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