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涌動新智能

“您好,我是‘門小政’,今天想了解點什麼?”“怎麼申請創業補貼?”幾秒鐘后,北京市門頭溝區政務服務中心的屏幕上顯示了詳細流程。
幾公裡外,門頭溝區應急管理中心的監控大屏上,一條風險預警跳出:“西部山區風力升高,山體監測數據異常。”值班員在屏幕上切換圖層查看風險等級,“地災”“火險”等專題模塊一目了然。
校園中,AI研學平台輔助學生個性化學習﹔社區裡,感知系統能實時識別老人跌倒﹔文旅平台借助大模型,一鍵生成宣傳視頻﹔北京市首批大模型生態服務站正式落地門頭溝區“京西智谷”……
在門頭溝區,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從概念走向實用,從后台走入日常。而這些變化的背后,是門頭溝區近年來在人工智能產業上的持續探索與投入。
從“千年煤城”到“京西智谷”,門頭溝區正以人工智能、超高清數字視聽和心血管領域創新藥械三大產業為筆,書寫綠色高質量轉型的新篇章。
礦燈熄滅后的新起點
烏金遍地下,百寶滿山川。鼎盛時,門頭溝區擁有煤礦270座,非煤礦山和砂石廠超過500家,是北京主要的煤炭供應地。2020年9月,隨著最后一座煤礦關停,門頭溝徹底告別採煤歷史。
礦燈熄滅后,新的“燈光”悄然點亮。彼時,北京正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門頭溝將目光瞄准人工智能這條新賽道。
中關村門頭溝園“京西智谷”。門頭溝區供圖
“沒有傳統產業束縛,讓我們能夠輕裝上陣。”北京京西智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鵬鵬說,“騰退空間、生態環境以及充裕的能耗指標,是我們發展人工智能的天然優勢。”
但要讓人工智能產業落地生根,一塊地和幾條政策遠遠不夠。
2019年,《門頭溝分區規劃(2017—2035年)》獲批,新城南部片區被定位為“創新發展軸”。2021年,中關村門頭溝園管委會成立,“京西智谷”建設隨即提速。
“我們希望打造一個真正支撐人工智能產業的生態。”中關村門頭溝園副主任張昕表示。
圍繞企業所需的空間、算力、算法、數據、人才和場景,門頭溝接連出台“人工智能三年行動計劃”“算法人才十條”等系列政策,逐步搭建起“全要素支撐體系”。
2023年,“京西智谷”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點亮,首批100P算力啟動運行,平台基於國產昇騰芯片構建,採用市場化運作機制。截至2025年,已上線600P算力,重點向中小企業提供算力服務。
“京西智谷”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內部場景。門頭溝區供圖
“我們既要快,也要穩。”張昕表示,“堅持普惠算力原則,鼓勵企業敢用、會用、用得起。”
目前,217家人工智能企業落地中關村門頭溝園,覆蓋大模型調優、視頻生成、數字人開發、智能終端等多個方向,形成“技術+數據+場景+人才”融合發展的創新生態。
算力涌動中的新動能
2021年,張飛作為華為昇騰派駐專家來到門頭溝,負責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的前期建設。“原以為只是臨時派駐,沒想到最后是人留下了,根也落下了。”張飛回憶道。
當時,門頭溝正與華為、中關村發展集團合作推進“京西智谷”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平台剛剛起步,很多流程還在摸索中。張飛作為技術方在與政府對接過程中,感受到這裡不僅有政策,更有實實在在的執行力:“門頭溝不是喊口號,是一個個動作真在往前推進。”
“我們不是做模型本身,而是把它送到‘最后一公裡’,讓模型真正‘跑’進生產一線。”張飛說。
北京昇騰算法工程師正在進行算法測試。人民網 李世奇攝
這“最后一公裡”,也在市場的檢驗下跑出了實效。
——與江泰保險聯合開發的“險種推薦模型”,基於企業歷史數據構建知識庫、重構行業指令系統,將推薦准確率從不足10%提升至80%以上﹔
——與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合作訓練極端天氣預測模型,為山區災害預警系統提供技術支撐﹔
——與醫療機構共研心血管影像識別算法,服務“智慧醫療”﹔
——發布“潭柘智空”視頻生成大模型,實現腳本輸入、一鍵成片﹔
——打造“門小政”“靈西”等多模態數字人,服務政務、教育、氣象、直播等多元場景。
“京西智谷”展示中心內展示的大模型應用場景。人民網 李世奇攝
張飛表示,“這些項目跑得起來,背后是區裡搭的台。”
門頭溝設立總規模10.1億元京西產業引導基金,搭建公共算力平台,建設算法人才實訓基地,並推動“人工智能+產業”深度融合……這些都為企業提供了堅實支撐。
在這樣的環境下,北京昇騰不僅逐步建立起從模型選型到行業部署的閉環能力,還和智譜、百川、智子引擎等上下游伙伴在中關村門頭溝園中形成共建共享的生態聯動。
“我留下來的理由很簡單:這裡看得見前景,也干得出成果。”張飛說。
人才匯聚中的新生力
午后,“京西智谷”裡一片安靜。胡欣宇剛做完代碼回測,揉揉肩膀,起身倒水。
她戴著眼鏡,語速不快,是一位“看起來很穩”的技術人。但認識她的人都知道,這位00后“理工女孩”身上藏著不小的沖勁。
她之所以選擇北京昇騰,是因為一個念頭——“我想試試靠國產算力,能不能把大模型跑明白。”
胡欣宇(右)和同事研究大模型調優的技術方向。人民網 李世奇攝
加入北京昇騰后,胡欣宇憑借著扎實的工作能力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很快帶起一個以00后為主的研發部門。
“我們部門現在有七八個人,基本都是‘零零年’的,敢想敢試,有時候一個小想法,通宵調代碼也是常事。”她笑著說,“大家平時在項目中‘邊打邊學’,園區也會組織企業之間技術團隊開展交流活動。”
在門頭溝的這段時間,她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節奏。“在這邊干研發,不是埋頭寫代碼,而是得和行業場景貼得更緊。”胡欣宇說,“能做點實事,我們年輕人就更有干勁。”
在胡欣宇眼中,門頭溝對人才的態度,是“該給的給到位”。她入職后不久就享受到了門頭溝人才引進政策提供的幫扶。
2025年4月,門頭溝又推出“高新產業青年人才‘三個一’支持計劃”,從職業發展、生活保障都做了實打實的配套。門頭溝相關負責人表示:“青年人才是區域產業發展的關鍵,我們將持續優化政策環境,營造適合青年人創新創業的生態圈,讓更多年輕人扎根門頭溝。”
新興產業的沃土,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科技青年扎根奮斗。從“科研新人”到“帶組研發”,從參與模型微調到推動應用落地,胡欣宇只是“京西智谷”眾多年輕研發人員中的一個縮影。
如今的門頭溝,昔日煤城已成記憶,一個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興產業集群正快速崛起。從算力中心到模型生態,從企業匯聚到人才扎根,門頭溝“京西智谷”正走出一條“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高質量轉型之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