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文化

國寶帛書歸來 7月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展出

2025年05月19日09:18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流失近80載 國寶帛書歸來

  5月18日凌晨3點55分,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子彈庫帛書第二、三卷,結束在美國的79載漂泊,乘機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5月18日,護送文物歸國的工作人員手捧裝載著子彈庫帛書的保護箱走出客機。

  這是5月16日在位於華盛頓的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交接儀式上拍攝的子彈庫帛書。新華社發

  1942年,子彈庫帛書於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遭盜掘出土,1946年,非法流失至美國。幾經輾轉,子彈庫帛書中的第一卷《四時令》由美國賽克勒基金會收藏,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佔》由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子彈庫帛書是目前出土的唯一的戰國帛書,也是在中國發現的首部典籍意義上的古書。

  5月16日,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正式向中國國家文物局返還《五行令》和《攻守佔》。交接儀式當天上午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舉行。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在視頻致辭中指出,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向中方返還帛書《五行令》《攻守佔》,彰顯其在文化遺產保護合作中恪守博物館倫理的努力,是中國主導制定的《青島建議書》以對話與合作推動歷史上流失文物保護與返還理念的成功實踐。帛書回歸后,將在文物原生環境中得到更加全面、系統保護和研究,讓文物價值得到更加准確、完整理解和闡釋。

  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在致辭中表示,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因民族弱亂而遠離故土,正隨著民族復興而踏上歸途。子彈庫帛書的回歸,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一件文化盛事,也是中美文化遺產保護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實踐,為增進中美人文交流和兩國人民友誼注入了正能量,也對國際合作追索返還文物、守護人類文明成果具有示范意義。

  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蔡斯·魯賓遜在交接儀式上說,此次返還是一項深思熟慮的決定。返還協議為亞洲藝術博物館開辟了新的研究途徑。在過去幾個月中,博物館與中國合作伙伴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對話,有望面向未來開展合作。

  子彈庫帛書對於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以及學術史、思想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2023年底,國家文物局就子彈庫帛書的非法流失形成扎實完整的証據鏈﹔2024年4月30日,向史密森尼學會提交要求返還的備忘錄,正式啟動對《五行令》《攻守佔》的追索工作。基於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形成的扎實、完整証據鏈,基於以文物回歸糾正歷史錯誤、推動雙方在專業領域的長期合作這一共識,經過多輪磋商,美方同意將文物退出館藏並返還中國。

  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佔》回歸祖國,成為主動追索歷史上流失重點文物並取得成功的案例,也是秉持《青島建議書》對話與合作的核心精神,以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成果為支撐,實現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成功的示范案例。《五行令》《攻守佔》將於2025年7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萬裡同歸——新時代文物追索返還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公眾展出。

  國家文物局將繼續推動子彈庫帛書《四時令》早日回歸。

  延伸閱讀

  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婚喪嫁娶

  子彈庫帛書是“生活的百科全書”

  通過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長達45年的研究,現在,已明確國寶文物子彈庫帛書分三卷,第一卷為《四時令》,第二卷為《五行令》,第三卷為《攻守佔》。第一卷相對完整,第二、三卷為大小不一的殘片。

  本次回歸的子彈庫帛書第二卷《五行令》,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月名圖”和寫在“月名圖”下面的文字。墨書文字字體較小,寫在紅色欄格內,內容是按五行講四時十二月的宜忌。李零介紹,我國古代的五行時令,把一年三百六十日分為木、火、土、金、水五段,每段七十二天,按五行分出三十個節氣。五行令與四時令曾並行於先秦兩漢,此后逐漸被遺忘。

  本次回歸的子彈庫帛書第三卷《攻守佔》,同樣為殘片,依稀可辨的墨書字體,比第一卷第二卷略大,文字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順時針排列,轉圈抄寫在絲綢四面,上有若干標注干支的紅折角,內容為戰爭軍事中攻城、守城的方向宜忌和日辰宜忌。比如,東方部分記述,如有一顆流星劃過天空,一定要入城,入城要從東方入,入城后,要居中央,以對付四方諸侯﹔南方部分則記述,守城之日從乙酉到己卯。

  《攻守佔》屬於中國古代的選擇術,類似於軍事技術,古代叫兵陰陽家。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婚喪嫁娶和各種各樣的行為,都可以放到選擇術裡,簡直是一個生活的百科全書。

  尚未回歸的子彈庫帛書第一卷《四時令》,相對完整,寫在一件長47厘米、寬38.7厘米的絲綢上。分甲、乙、丙三篇,三篇文字相互顛倒,轉圈書寫轉圈閱讀。李零認為,這種布局體現著陰陽交錯、四時流轉這一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內容上,甲篇講歲﹔乙篇講四時,以“曰故”二字也就是“在很久以前”開始,論及寒氣熱氣定陰陽,伏羲女媧孕育四子執掌四時,以及宇宙毀滅重建后祝融、共工重建春夏秋冬四時秩序的神話故事。外圈的丙篇,講每個月做事的宜忌,彩繪十二月神圖和居於四角的擎天神木與文字緊密排布。

  “子彈庫帛書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關系到中國的知識系統,中國人對宇宙、當時的日常生活各個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文獻。”李零說。

  新聞特寫

  國寶回家!

  5月18日3時55分,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從美國華盛頓飛來的CA818航班劃過晨霧,穩穩降落在跑道上。

  飛機滑動間,坐在機艙內的國家文物局子彈庫帛書接收工作組一邊“感到如釋重負”,一邊密切關注著旁邊座位上的幾個箱子。

  機上的大部分乘客並不知道,流失美國長達79年的珍貴文物——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佔》,就存放在工作組人員身旁的4個文物包裝箱中。

  跨越11000多公裡,飛行16個多小時,帛書歸來,斷章重續。

  4時45分,准備妥當后,4名工作人員每人手捧一件文物包裝箱,緩步離開機艙。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迎候在廊橋口,等待接收。

  5時06分,文物抵達要客區,安放在鋪有軟墊的桌子上。海關人員查驗完報關單后,工作人員小心翼翼開啟了裝有“月名圖”的包裝箱封條。

  層層包裝被揭開,在場人員屏住呼吸,目光全部聚焦到密封在有機玻璃裡的褐色帛書殘片上。

  5時27分,文物整裝待發。迎著東方燦爛的朝霞,它們駛向國家文物局回歸文物庫房,並將於7月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萬裡同歸——新時代文物追索返還成果展”。

  巧合的是,此刻,機場內的電子廣告屏閃過兩行標語:“中國人民一定能 中國一定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已有59批次2310件/套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回歸祖國。

  5月18日,恰值世界博物館日。無數國人走進博物館,在一件件歷經滄桑的文物中感受著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未來。

  帛書歸來,又一件國寶加入其中。

  (綜合新華社和央視新聞消息)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