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看點公布
中軸線申遺成功推動遺產點開放

昨天,2024年度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看點公布,展示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最新成就。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題詞40周年紀念活動舉辦、金中都遺址首次發掘出城門遺跡等入選。
“十大看點中最受社會各界關注的一項,同時也是去年北京名城保護事業的裡程碑式事件,就是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故宮博物院館員、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專家李緯文介紹,在中軸線申遺成功當年,這項新晉世界文化遺產已經開始了對城市文脈的反哺——先農壇慶成宮向社會開放,北京可以參觀的皇家殿堂又多了一處﹔相隔不遠的神倉院不僅開放,還迅速誕生了天宮樓閣藻井系列文創這一熱點﹔正陽門箭樓可以重新登臨,俯瞰中軸線南段街市繁華的視點又新增了一個……
在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教授、北京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專委會專家侯曉蕾看來,這條7.8公裡的文化脊梁已逐步從一條“歷史軸線”轉變為一條“市民文化走廊”,成為可觸摸的“城市會客廳”。
除了中軸線申遺,本市的考古工作也在逐步連綴起古老城市的拼圖。2024年金中都考古首次發現了端禮門基址,這是金中都故城十三座城門中的一座。“地鐵14號線中段開通運營時,景風門站作為首個重新回到公眾認知中的金中都城門,還顯得有些陌生,而端禮門的發掘,讓金中都區域的地名遺產變得更加清晰。”李緯文介紹,金中都的老地名市民們並不陌生,白紙坊、會城門都是耳熟能詳的地點。在未來,傳世的與出土的地名相互補足,金中都十三門或許會像“內九外七皇城四”一樣,成為北京的新常識。
十大看點體現了科技賦能激活歷史基因的新趨勢。“大運河博物館以全息投影重現運河繁忙場景,爆款文創產品以年輕化語態實現文化破圈,博物館培育計劃更將胡同博物館、非遺工坊納入體系,打造‘沒有圍牆的文化課堂’。”侯曉蕾介紹,京冀聯合打造的“進京趕考之路”主題游徑,串聯了多處紅色地標,是跨區域協同的生動范例。
鄉村保護與更新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工作的重要內容。門頭溝區創新機制,探索傳統建筑保護與鄉村風貌有機更新,促進歷史文脈傳承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三山五園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為古都歷史記憶存續提供空間索引,以傳統地名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三山五園畫卷。
該評選活動由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北京青年報社開展,迄今已評選出30個展現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成效、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的代表性案例。(記者 陳雪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