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青年人才爭相逐夢北京

“北京是一座充滿無限可能的城市。”“在北京,每天都可以見到無數年輕人帶著夢想試圖改變世界。”“如果你向往一個能培育成長、蘊藏機遇、充滿歸屬感的城市,北京正是理想之選。”“這座城市會賦予每個堅持的人找到方向的機會。”“北京能讓千年古樹扎根,也容得下新苗破土”……年輕人為什麼爭相在北京扎根逐夢?3月30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北京國際青年創新發展論壇上,5位“80后”“90后”中外青年人才代表給出答案。他們分享逐夢故事,傳遞著北京這座城市的溫度與胸懷,用親身經歷向全球人才發出了“聚北京·創未來”的邀約。
五湖四海青年享公平發展機遇
從2003年到中國人民大學求學,再到如今任北京智源研究院院長,“80后”王仲遠在北京工作生活了二十余年,遠超在家鄉的生活年頭,“北京已經成為我新的故鄉。”他直言,盡管期間也曾在海外工作,但北京始終是他心之所向。
“這是一座引領未來、創造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的城市。”北京給王仲遠最深的印象是“包容”,無論對來自全世界的企業,還是對五湖四海的青年人才,北京都提供了公平的發展機會。隻要有能力、有熱情、有夢想,在這裡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機遇。
同為“北漂”的“90后”創業者陳建宇,則形容北京的包容就像清華園裡的銀杏大道,既能讓千年古樹扎根,也容得下新苗破土。他認為,北京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追夢者,將不同背景的人才匯聚成創新的洪流。他和團隊創辦人形機器人科技公司——星動紀元的歷程就是例証。
他剛回國那段時間,在清華交叉信息研究院的實驗室裡,他的學生和工程師團隊來自五湖四海,不約而同選擇扎根北京,日復一日干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讓機器人從圖紙上站起來。當公司的首款人形機器人“小星”第一次在雪地裡搖搖晃晃邁出三步時,整個團隊抱在一起歡呼。那一刻大家都感到,“北京有讓技術落地生根的土壤。”
這種土壤來自哪兒?陳建宇不假思索地說,來自中關村創業大街飄著咖啡香的政策扶持,來自清華、北大實驗室裡“永不熄滅”的燈光,來自投資人敢於押注未來的眼光。創業就像機器人學走路,摔跤是常態,站起來才是本事。“北京教會我用北方人的豪爽去擁抱試錯的痛快。我們要繼續在這座城市,用技術的齒輪咬合未來的星辰大海。”他說。
最大的“造風之城”
“穿越回十年前,想象這樣一個產品——幾乎沒有需求、沒有基礎設施、沒有供應鏈,競爭對手都是全球超級明星企業,甚至用戶也不理解。您作為投資人,會不會投?”科技投資人焦騰首先拋出這個問題。
這是他曾面臨的真實選擇。十年前,中國的智能電動車產業剛起步,焦騰作為理想汽車的獨家天使投資人,從該企業隻有一個人起步,連投7輪。
十年巨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超過了全世界70%,是世界上其他所有國家加起來總和的兩倍,理想汽車也發展成全球領先的新能源車企。
作為親歷者,焦騰非常清楚這中間的不易,“北京是企業發展最堅強的后盾,給予了持續政策、資金、環境以及大量人才供給的支持,如今北京又誕生了小米汽車,可謂同城‘雙子星’,全球絕無僅有。”
“在北京作為一名投資人很幸福,每天都可以見到無數年輕人帶著各種夢想去試圖改變世界。”在焦騰看來,北京創新創業創投從未停息,創業者不必追逐風口,因為這裡本身就是最大的“造風之城”。這裡有全球最集中的人才資源,以全球最快的速度每天誕生超過300家科技創業公司,在清華和中關村,可以用一杯咖啡的時間,集齊全球頂級的人才、技術、產品、資本、商業的每一塊拼圖。“未來十年的主線產業是人工智能,北京依然是全球主場。”
賦予每個堅持的人找到方向的機會
金發碧眼的瑞秋已經是地道的“中國通”“北京人”。2018年,她從美國定居北京,創建了個人平台“Rachel遇見中國”,通過視頻分享自己的中國故事。2021年起,她同時擔任CGTN Culture欄目主持人與編輯工作。
在什剎海冰面騎行、在廟會感受春節氛圍、在鐘鼓樓下練習綢緞舞、品嘗美味的北京烤鴨……瑞秋在北京探索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獨特魅力,也收獲了自己的人生伴侶。她和愛人在長城拍攝婚紗照,定格了這份跨越文化的浪漫。
作為在北京生活七年的外國人,瑞秋一直在致力幫助外國旅行者和旅居人士深度感知北京的萬千氣象。“北京給予追夢者無限可能。”她曾為全球觀眾制作文化內容,參與塑造城市文化圖景的重要活動,接連獲得2021年“愛上北京的100個理由”視頻大賽季軍、2024年《That's Beijing》年度社交媒體影響力人物。“如果你向往一個能培育成長、蘊藏機遇、充滿歸屬感的城市,北京正是理想之選。”她有感而發。
北京給每個追夢者答案。八年時間,清華大學博士生李政就在科研的一次次試錯與修正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答案。
科研遠比想象中艱難,當李政在數十次嘗試改進電解液配方失敗時,也曾感到迷茫。“不要怕失敗,重要的是從失敗中找到答案。”導師的教導讓他重拾信心。轉機出現在一次研討會的中場休息,在和一位同學的交流中,他有了靈感。返回實驗室,他迫不及待驗証了新想法,終於有了期待的結果。
如今,這位來自山東的青年依舊在清華園的實驗室裡追尋著自己的科研夢想。他說,“這座城市不會給你現成的答案,但它會賦予每個堅持的人找到方向的機會。在這裡,失敗與突破都是成長的刻度,而我們終將在國家需要的坐標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記者 武紅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