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項政策措施護航 北京科創生態圈煥發蓬勃生機

被譽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四梁八柱”的《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正式施行滿1周年,北京交出科創生態建設成績單: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快速發展、高精尖產業和未來產業不斷壯大、各類創新主體獲得支持服務……
為之配套的40余項配套政策措施陸續制定或修訂,助推本市煥發出創新成果千帆競發的勃勃生機。
科技成果轉化提速跑
1月,百邑無憂疫苗產業化基地項目一期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竣工。該基地正在推進試生產的疫苗,誕生在位於昌平區的未來科學城“生命谷”。根據相關監管要求,進入臨床試驗的疫苗必須由申報企業自主生產——企業必須建設自己的生產線。“我們的‘搬家’效率驚人,在前期溝通基礎上,隻用了1個星期就和經開區達成了落戶協議。”該公司董事長嚴文華說,自己和同事為了尋找合適的生產場地,幾乎跑遍全國,最終將目光鎖定經開區。
經開區的強大吸引力,很大程度得益於《條例》的實施。這是首都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基本法,從法規層面明確,要實現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創新型產業集群示范區“三城一區”統籌聯動、融合發展。其中,“一區”將發揮產業基礎優勢,實現“三城”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去年,“一區”承接“三城”的轉化成果就達290項,絕大多數是高精尖產業、未來產業的“金種子”。
“國際上創新藥的研發通常遵循‘雙十定律’,即研發時間10年、耗資10億元。有《條例》護航,創新藥研發有望跑出‘北京速度’。”嚴文華說,預計4月疫苗將啟動一期臨床試驗。
政府投資基金引來“真金白銀”
在科技領域政府投資基金的發展上,《條例》也起到了重要的引領推動作用。博昊基因就是獲益者之一。該企業去年融資面臨難題,1億元政府產業投資基金在成果轉化的關鍵階段宛若一場及時雨。這家“京籍”科創企業,擁有全球首創的科研成果——僅抽取孕婦的一小管血液,就能實現胎兒115種遺傳性疾病的快速篩查。它能比上一代檢測手段多檢出三分之一的患病胎兒,假陽性減少三分之二以上,原本無法檢測的92種常見單基因顯性遺傳病也能被精准捕獲。
2024年6月,《條例》中提到的“科技領域政府投資基金”落地——8隻產業投資基金出爐,總規模1000億元的“活水”,為包括博昊基因在內的一批醫藥健康、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科創企業解“渴”。
博昊基因總裁張治位說,有了政府的帶動,更多創投機構伸來了橄欖枝。“有了充足資金支持,去年我們在全國10余家醫院開展了臨床示范應用,實現了海外市場突破。”
不僅有真金白銀的投入,《條例》還通過服務各類創新主體,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進一步健全,鼓勵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走向市場。
建“世界范兒”科學中心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管理辦法》細化完善基金運行管理體系﹔《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支持計劃科技新星計劃管理辦法》著力培育壯大首都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北京市科技創新國際化提升行動計劃(2024-2027年)》推動本市國際科技創新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條例》落地過程中,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陸續推動制定或修訂了40余項配套政策措施。
實施一年來,《條例》擘畫的藍圖正在實現。“在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新階段,《條例》固化提升了一系列政策經驗和制度成果,協調解決了一些新問題。”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舉例,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交叉研究平台在京建成並將陸續投入運行,由此還凝聚了一批國內外戰略科學家和頂尖研究團隊。“北京創造、津冀轉化”成績斐然,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表示,后續將進一步抓好《條例》重點任務落實,推動出台新一批政策措施,不斷完善首都科技創新制度體系,推動本市加快形成創新要素集聚、創新主體活躍、創新活動密集、創新生態優良、引領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李國平說:“《條例》將有力支撐保障北京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步伐行穩致遠。”(本報記者 劉蘇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