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力西城1400余街巷“無感”巡檢

背著見棱見角七斤多重、頂端伸出“探頭”的小包,巡查員陳崴在西城區寶產胡同裡溜達了一圈,引得周圍大爺大媽議論:“這是檢查空氣質量的?”
聽到這話,陳崴笑而不語。自從去年底開始擔任西城精細化巡查員,這樣的場景屢見不鮮。他的小背包裡有大門道——能通過AI技術快速給背街小巷治理“把脈開方”。
在胡同裡溜達一圈不過十分鐘,他都收獲了什麼呢?打開手機終端一看,720度視角的高清照片裡拍下了每一個井蓋、門墩、衛生死角。“6位同事每天每人巡查20余條街巷,就這樣在全區1400多條胡同街巷滾動巡查。”小陳說,“系統終端搭載4800萬像素超高清全景相機,可滿足在最高60公裡每小時的速度下,實時拍攝並自動回傳12K全景照片與8K全景視頻。”也就是說,巡查員不僅可以步行,還可以騎車甚至中速駕駛機動車。
系統通過集成多模態視頻識別技術以及多種大模型算法等前沿科技,可對巡檢圖片進行AI識別以及智能分析,實現環境問題的自動識別與全景動靜証據留存。巡檢人員無需手動拍照、文字標注上報問題點位,大幅提高了城市環境巡檢效率。
小陳剛剛巡查完畢,社區工作人員就收到AI智能巡檢系統自動推送的消息。內容包括一段全景視頻、一組問題圖片和帶有精准定位的二維碼,問題定位精度達到厘米級,甚至還標注了異味是否超標的量化數據。
“隻需要識別二維碼,手機便自動導航至問題點位。我們整改后,可一鍵上傳整改后的照片,整個過程不過十幾分鐘。”社區工作人員表示。
西城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基層工作人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整理文件和跑腿上,從下載問題案件到尋找問題位置、溝通協調整改,這一系列繁瑣的步驟,至少需要1天時間。如今,AI智能巡檢系統不僅實現了減負,效能還在持續優化。
目前,720度全景智能巡檢系統通過“自給自足投喂學習+人工精准干預”的迭代路徑,對高發的城市環境問題,如堆物堆料、門前三包、設施類破損、垃圾分類等,自動識別率達到90%以上,對全區涵蓋的280余個指標的識別率平均達到65%以上。下一步,西城區將利用大模型算法實現自動派發、處置預警、處置效果評估以及治理建議生成,助力城市治理邁向新高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