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改善排名:北京平谷母親河拿下冠亞軍

2025年03月18日08:55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平谷母親河拿下全國冠亞軍

  正值遷徙季,泃河吸引候鳥流連。 平谷區委宣傳部供圖

  泃河是平谷的母親河。生態環境部近日公布了2024年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改善排名,泃河的馬各庄大橋、東店兩個斷面位居全國前兩名。

  昨天,記者來到馬坊鎮東店村外,穿過荒草叢生的岸坡,蜿蜒的泃河就在腳下。這是一條窄窄的溪流,河底的石頭、小魚看得清清楚楚,下游數公裡就是河北省三河市。

  “夏天河水很寬,洳河、金雞河、無名河、小龍河的水都匯到這兒。”平谷區負責人說,去年這時候,泃河的兩個國考斷面都是Ⅴ類水質——這只是地表水的及格線,“母親河當年的成績單並不漂亮。”

  隻隔一年,這條河迥然不同。2024年,泃河平均水質達地表Ⅱ類,符合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標准﹔今年1月甚至達到了最高標准的地表Ⅰ類,這在水資源並不豐沛的北方城市,相當罕見。

  變化怎麼發生的?

  流水不腐。可作為一條季節性河流,泃河的先天劣勢太明顯了。為了應對夏季的湍急來水,河道修了上百米寬﹔冬春季節來水不足,水面又大,流速肯定減緩,不變臟才怪!

  去年,河道裡疏挖了29公裡子槽,將大水面束窄成小溪流。從前丟一片葉子在水中,牢牢盯著,才能發現它緩緩向下游漂。現在葉片如輕舟,一分鐘就能漂20多米。

  平谷的鄉村分布著上千個坑塘,塘裡如果有臟水,就可能污染附近的河流。去年,各鄉鎮的河長、塘主,都花了許多心思治理坑塘。

  記者溯流而上來到后芮營村,林間的水塘積著淺淺一窪水,不黑不臭。“夏天滿塘都是浮萍,靠人工打撈,根本撈不淨。”說話的是馬昌營鎮鎮長劉偉,除了7條河,全鎮284個坑塘也歸他管。鎮村四處走訪取經,通過清淤、投放生物菌劑、種植蓮花等措施,不少水塘在去年還清了。

  此外,平谷區還在汛前採用“小快靈”的方式改善水質,比如在河底鋪火山石、修筑活性炭攔截壩等。據統計,去年全區實施水庫調度127次,累計生態補水1.9億立方米﹔泃河全線貫通75天,中段有水時長超6個月,下段全年都水波蕩漾。

  劉立國是一名攝影愛好者,總是將鏡頭對准家鄉的河。以前,泃河多半年斷流,水少的季節,鳥也不愛來,隻能拍攝河邊的花草和建筑。前幾年河裡有了水,泃、洳兩河交匯處常有鳥友蹲守,有從城裡來的,也有從周邊來的,他就曾目睹上百隻白鷺傍晚翔集。

  去年,泃河水更深了、更清了,天鵝、花臉鴨、翠鳥都來了,在河邊散步賞景的人翻了好幾倍。上周,劉立國背著相機從金海湖出發,沿河邊綠道一路騎行到平谷城區。“我在平谷住了40多年,這是記憶中最美的母親河!”他說。

  記者手記

  一個斷面背后的系統工程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常說:污染在河裡,根子在岸上。一個斷面的水質改善,背后是全流域的綜合治理和精細管理。

  平谷治水的經驗在於抓住了“綜合”兩字。政府各職能部門和街鄉鎮,共同織成了一張精細的治水網,覆蓋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在採訪中,一位干部給記者展示了泃河治理的微信群,各單位的“一把手”都在群裡,一旦河流水質的監測數據有波動,會在第一時間響應,並赴現場排查。

  從更大的視野來看,泃河流經京津冀多省市,需要多地聯合治理。平谷區與河北省廊坊市、承德市,北京的密雲區、懷柔區,都簽訂了跨界河流的“聯席聯巡聯防聯控”機制合作協議,推進跨界河流水環境的保護工作。(朱鬆梅)

(責編:池夢蕊、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