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北京團代表昨日報到
共赴春天的盛會 共譜發展新篇章

昨天,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北京團代表陸續來到北京會議中心駐地報到。本報記者 戴冰攝
歲歲春光、年年盛會。昨天上午,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北京團代表肩負著人民的期望與囑托、滿懷履職的熱忱與激情,來到北京會議中心駐地報到。
報到現場,代表們意氣風發、精神飽滿,有的代表帶來了寫滿調研記錄的筆記本,有的拿著厚厚一沓研究報告,有的帶著家鄉農場裡特意採摘的優質農產品……這些代表的“行囊”,既體現著民生溫度,也飽含著發展良策。
北京團新聞發言人李春榮介紹,北京市代表團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會期間,沒有代表調團及選舉或補選情況。代表團現有代表54名,其中,中共黨員代表34人,女代表17人,少數民族代表5人。目前,代表已按要求完成報到。
從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到建筑工人權益保障,從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到為基層減負……代表們將目光放在發展大局和群眾所需之處,將履職的收獲和思考轉化為一條條務實之策。未來幾天,代表們將錨定發展目標、聚焦民生關切,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狀態、務實的作風履職盡責、建言獻策,為國家改革發展和首都現代化建設貢獻新的智慧和力量。
王足剛代表:
為建筑工人筑起健康“防護牆”
“保障建筑工人的健康權益,就是守護千萬家庭的幸福底線。”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鐵六局豐橋橋梁有限公司石家庄項目部副經理、安全總監王足剛依舊將目光投向奮戰在一線的建設者,呼吁為建筑行業農民工構建全鏈條健康防護體系。
從鐵路建筑工人,到全國人大代表,王足剛深知責任重大,要把工人的心聲帶到會上來,“每年為一線工友們多說幾句話、多做一些事。”此前,他提出的產業工人技能提升、智能建造等建議已推動行業培訓體系優化,而今年他將目光聚焦於廣受工友關注的健康權益。
建筑行業是塵肺病、脊柱損傷等職業病高發領域。常年扎根工地,王足剛發現,農民工健康管理仍面臨職業風險高、勞動強度大、醫療保障不足等問題,部分工地仍存在“重事故輕慢病”傾向,職業病防護設施設備有限、農民工帶病務工等現象依舊存在。“農民工健康權益保障不能止於工傷保險和年度體檢,需要建立貫穿職業全周期的防護機制。”他特別強調。
王足剛認為,首先應強化職業病源頭治理,“准入監管+工藝革新”雙軌並行。由相關部門設定企業准入標准,要求其在投標時提交職業病防治方案,並將防治措施落實情況納入工程驗收,同時推廣低塵施工、自動化設備等新技術,減少高危人工作業。同步推動“健康工友”計劃落地,在建筑工地按比例配備專職健康管理員,實施急救培訓與日常巡查,並要求企業為農民工增購覆蓋職業病康復、猝死、脊柱損傷等風險的補充商業保險。
針對農民工流動性強、異地就醫難的問題,王足剛建議建立全國聯網的職業病健康數據庫,打通跨省醫保實時結算通道,同時將健康體檢証明、職業病危害告知書等納入勞動合同附件,形成標准化用工體系。“將技術革新與制度保障深度融合,才能為一線工人織密‘從預防到救治、從身體到心理’的全鏈條防護網。”王足剛說。
高子程代表:
為基層治理鬆綁賦能
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長高子程高度關注為基層減負問題。他認為,應從考核機制、容錯激勵等方面綜合發力,為基層“高能耗治理”解綁,推動基層工作回歸服務群眾、推動發展的本質。
“形式主義不僅消耗基層干部精力,更有損基層治理效能。”高子程指出,當前基層存在多頭考核、重復考核等問題,“痕跡管理”導致干部疲於應付台賬報表。他建議優化考核評價機制,以“成效清單”替代“材料清單”,減少對過程性材料的過度依賴,將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作為重要評價指標,讓基層工作者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求實效上。
推進基層減負,既要讓廣大基層干部把形式主義帶來的壓力卸下,更是為了保障大家以更實的作風、更高的效率干好工作。針對部分干部存在的“躺平”現象,高子程認為,“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本質上都是對權力的濫用,與貪污受賄等腐敗行為一樣損害黨和人民利益。”高子程說,制度設計方面,應明確“躺平式”作風的具體表現和認定標准,為精准識別和查處提供依據。同時建立巡視巡察、群眾監督、媒體監督的立體監督網,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
“減負不是減責,鬆綁更要賦能。”無論是基層減負,還是破除“躺平”風氣,高子程認為構建容錯保護機制都是其中關鍵,要鼓勵基層干部大膽創新,對因改革探索而出現的失誤給予寬容,既為基層干部鬆綁減負,也為踏實做事的干部鼓勁撐腰,鼓勵引領敢於擔當、善於作為的行為自覺和良好氛圍。
張海鷗代表:
建立醫療糾紛專家庫制度
醫療糾紛引發訴訟后,司法鑒定如何才能更公正、可靠?全國人大代表、北京白塔寺藥店連鎖有限公司總藥劑師張海鷗呼吁盡快建立醫療糾紛專家庫,並制定專家論証規則,以提升醫療糾紛審判的科學性、公正性和權威性。
醫療損害鑒定是醫療糾紛訴訟中的關鍵一環,但實踐中卻面臨“專業錯位”的困境。張海鷗進一步介紹說,目前,我國醫療損害的司法鑒定主要由社會司法鑒定機構來做,鑒定人多為法醫。然而現實中,仍然存在法醫臨床經驗不足導致結論偏差、鑒定機構推諉退案拖延審判進程等現象,影響了鑒定結果的科學性、公正性。“這不僅浪費司法資源,更消解了醫患互信。”張海鷗說。
面對橫亙在醫學與司法之間專業鴻溝,張海鷗建議組建國家、省、市三級醫療糾紛專家庫,吸納醫療專家、高校教授、科研人員等各類人才組成“智囊團”,當案件經多次委托仍無法鑒定,或當事人對鑒定意見存在重大異議時,啟動“專家會診”機制,針對診療規范、技術操作等核心爭議出具專家論証意見,作為法院判決參考,在破解專業壁壘的同時,強化司法公信。
為了讓專業力量更好守住公正底線,張海鷗認為專家選拔需嚴守“高級職稱+無違規記錄”雙門檻,運行中執行“隨機抽取”和“利害回避”機制,對於重大復雜案件,可從上級專家庫中抽調專家協助論証,打破地域限制。(本報記者 高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