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銀幕”到“街巷” 大興清源街道讓“您的聲音”化作民生實踐

“一條熱線,撬動一座城的治理變革”——近日,紀錄電影《您的聲音》引發熱議,影片以北京“接訴即辦”改革為原型,透過市民熱線背后的鮮活故事,展現基層治理的溫情答卷。正如影片中“小訴求折射大民生”的敘事邏輯,大興區清源街道將“接訴即辦”細化為“系統辦-長效辦-群眾辦”的分級處置體系,以“日周月”督導機制為軸,以專業力量為支撐,以全民共治為延伸,讓“傾聽民聲 即刻行動”的服務承諾,化作街巷裡最生動的民生實踐。
建立“日周月”督導機制強化“系統辦”
清源街道屬於復合型高密度街道,居住人口多且雜、轄區門店小而密,群眾訴求紛繁復雜。為確保“接到一條訴求,辦好一件事,解決一類問題”,街道將接訴即辦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建立“日調度、周分析、月復盤”制度,對訴求辦理質效“把脈問診”、復盤總結。
這一工作模式讓社區“頑疾”得到了有效解決——濱河西裡北區、中區因樓體老舊存在漏雨問題,街道聯合城建部門、物業公司,通過20余場專項協調會、居民議事會敲定維修方案,完成23棟樓防水層改造,惠及300余戶居民﹔國際港社區針對門禁系統失靈問題,借助業主周年會動員居民協商,1個月內完成36個單元、4個大門門禁換新,居民安全感顯著提升。
為進一步推動難點問題解決,清源街道還進一步深化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模式,借助“源來友你”黨建品牌,將24個社區按小區類型、共性特點劃分為6個社區黨建聯盟,由工委領導任聯盟書記,選定“共性訴求”“遺留問題”列為“每月一題”,組織社區書記、包社區干部、共建單位等成員按月進行“會商”,制定解題思路,下沉督導推動難點問題解決。2024年,街道通過“聯盟式解件”梳理共性問題11項,累計破解社區環境整治、道路拓寬等急難愁盼問題200余件。
推動居民訴求有效解決實現“長效辦”
清源街道以居民訴求為“哨聲源”,篩選高頻合理訴求,推動相關職能科室、社區建立長效機制,既注重科室“對事解決”的能力,也強化社區“對人疏導”的作用,形成部門、社區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接訴即辦工作體系。
主動認領轄區高頻法律咨詢需求,街道司法所推行“家門口‘坐班’律師”行動,工作日由6名專業律師輪值,為轄區居民提供免費法律咨詢服務。1個多月時間裡,已累計提供現場咨詢服務40余人次、電話答疑150余個。同步組織開展“普法進社區”活動,針對電信詐騙、討薪維權等問題舉辦講座、擺攤宣傳,惠及群眾超3000人。
彩虹新城社區有近200家商戶,管理難度大,治理成果反復,為徹底解決商戶治理難題,自2021年來,街道試點探索形成“物商聯盟”管理模式,通過“商戶自律、物業監督、政府考核”的形式,推動商戶履職盡責,“門前三包”、安全經營等問題不斷減少。如今,“物商聯盟”管理模式覆蓋整個街道,由安全科搭建“平安商戶”微信群,工作人員每日推送“隱患警示”,以“案例教育+柔性執法”筑牢安全防線。
同時,街道強化“數據+智治”模式,實現問題提前預警、及時辦理。一方面,街道借助43路城市大腦智能算法攝像頭,識別佔道經營、垃圾桶滿冒等60類城市管理問題,大大提升了違規行為的處置效率,減少了居民相關投訴。另一方面,街道市民訴求處置中心對各社區、部門訴求情況進行數據監測,對季節變化、重大活動可能產生的集中訴求、社區突發事件進行及時預警、部署,2025年至今共預警30次,問題全部順利解決。
激發多元主體活力推動“群眾辦”
近年來,清源街道以接訴即辦為主線,持續擴大基層治理“朋友圈”,有效吸納樓門長、“兩新”組織、志願者、商戶等多元群體參與基層治理,破解轄區難題。
挖掘共治“種子選手”,街道激勵“兩新”黨組織融入基層治理,將黨建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依靠快遞小哥的覆蓋能力,成立“快遞小哥隨手拍”志願服務隊,組織轄區3個快遞網點的小哥擔任“移動探頭”,隨手拍下隱患點,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線上“接單”處置,實現了隱患前端治理——快遞小哥張強發現一樓體的板材存在掉落風險,“隨手拍”上報隱患,當天維修隊完成加固處置﹔快遞小哥吝有振在配送途中發現樓道堆物,通過微信群“吹哨”,推動社區當天完成清理,暢通消防生命通道。
聚焦轄區老齡化問題,清源積極探索“以老助老”模式,在24個社區積極培育老黨員、樓門長、“紅袖標”等群體組建助老志願隊,專注解決老人“日常所需”,提供“問需代辦”服務。如今,助老志願者們每月平均為轄區200多位高齡、獨居、困難老人提供應急、買菜、送醫等多項服務300余次。
從銀幕上的《您的聲音》到街巷裡的“接訴即辦”,清源街道以機制創新壓實責任,用專業服務破解難題,借全民之力延伸治理觸角。正如影片所詮釋的,“每一條訴求都是城市跳動的脈搏”,街道將持續完善“預警-聯動-復盤”閉環,讓民聲落地有聲,讓服務始終在線,在“民呼我應”中書寫更有溫度的基層治理答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