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十六區動態

一刻鐘建設“圈”出幸福生活 西城區陶然亭街道點亮政務服務新形象

2025年02月25日14:20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以家為圓心步行15分鐘,能做什麼?在西城區陶然亭街道,無論是購物、學習等各類生活瑣事還是文化娛樂、就業咨詢等多樣需求,足不出“圈”就能盡享生活便利。

一直以來,陶然亭街道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創新工作思路,聚焦關鍵環節,持續整合地區資源,完成“一刻鐘就業服務圈”“一刻鐘政務服務圈”“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體系,把服務觸角精准延伸至群眾生活的每一處細微角落。

一刻鐘政務服務圈

“陶無憂”管家團陽光理政用心服務

走入位於龍泉胡同的龍泉社區服務站,原木風營造出溫馨舒適的氛圍。暖客廳裡整潔明亮,服務事項、辦事指南、相關業務服務流程在站內有專門的指示牌進行說明,兩位“全科社工”正在服務台前耐心地為居民核對資料、解答問題,指導操作。

“真是太感謝你們了,十分鐘就解決我的難題。”家住陶然亭街道龍泉社區的張雪(化名)開心地說道。原來,一周前,張雪的社保卡不小心丟失了,她原本以為要跑到區政務服務中心才能挂失補辦,然而,經社區工作人員介紹發現,她隻需拿上材料,步行到社區服務站,15分鐘便能完成挂失手續。“由於工作原因,我每次去辦業務時間都不太方便,總打退堂鼓。現在好了,下班回家就能順道把事給辦了,而且還能手機在線辦,不用出社區,可太方便了。”

工作人員正在向辦事人講解相關政策。

像這樣的暖心服務在陶然亭街道並非個例。陶然亭街道政務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持續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陶然亭街道打造多元參與、功能完備的“五位一體”全科政務管家服務體系——“陶無憂”管家團,秉承“陽光理政,用心服務”理念,服務范疇涵蓋辦事咨詢、新政宣傳、線下協辦、雲端幫辦、“辦不成事”協調等五大領域,完善線上線下服務渠道,變“人找服務”為“服務找人”,進一步滿足企業群眾的辦事需求。

此外,街道還創新性打造“陶然1+10+N”暖客廳式基層政務服務新模式,即以1個街道大廳為中心,建立10個各具特色的社區政務服務站,居民在步行15分鐘范圍內即可辦理社保、醫保、退休、計生、殘聯等各類業務。街道還引入了智能化設備,進一步提升了辦事效率。面對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街道還推出了“幫辦代辦”服務、上門服務。

“一刻鐘政務服務圈”不僅是一項便民舉措,更是基層治理創新的生動實踐。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街道將繼持續推進“一件事”集成辦事場景宣貫推廣,提升全程網辦幫扶服務效能,同時加強基層政務服務人才庫建設,增加政務業務培訓頻次,鼓勵街道、社區全體政務服務工作人員考取“政務服務職業技能等級証書”,提升街道政務服務團隊整體專業水平。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電子地圖”解鎖便民服務新體驗

早上9點,家住陶然亭街道紅土店社區的王大爺像往常一樣,推開家門,迎著初春的微風,開始了新的一天。與以往不同的是,他今天沒有像過去那樣憑記憶摸索路線,而是掏出手機,點開了街道新推出的“一刻鐘便民服務圈”電子地圖。地圖上清晰地標注著附近的早餐店、圖書館、養老驛站和便民菜場,甚至還能看到商戶的經營時間與聯系方式。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內的小吃窗口。

“今天吃個網紅早餐。”王大爺一邊說著,一邊按照地圖導航,步行不到10分鐘就來到了黑窯廠糖油餅店。熱騰騰的糖油餅剛出鍋,香氣扑鼻。買完糖油餅,王大爺沒有急著回家,而是按照地圖指引,步行9分鐘來到了陶然亭街道圖書館。圖書館裡已經有不少居民在安靜地閱讀,王大爺找了個位置坐下,翻開了他最近在追的歷史小說。“以前都不知道家附近有個公共圖書館,現在有了地圖,發現離家這麼近,走路就能到,真是方便多了。”王大爺笑著說。

“自助服務”可有效減少辦事人等待時間。

2024年底,陶然亭街道積極探索城市基層治理新模式,因地制宜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在打造南北兩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基礎上,升級打造便民服務電子地圖。據悉,便民服務電子地圖匯聚了轄區內的十余項便民服務資源,既包括了菜店、超市、小修小補等基礎保障業態,又有文體中心、鮮花禮品、智能充電樁等品質提升業態。居民通過電子地圖既可以搜索周邊的各類業態,又可以導航到所需的商家。同時,地圖內還整合了商戶信息、活動預告等內容,真正實現了“一圖在手,生活無憂”。

“我們希望通過線上模式,讓居民動動手指,就能輕鬆規劃一天的生活。”陶然亭街道市民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便民生活圈的建設應該時時刻刻關注居民的需求,不斷對其進行優化,接下來,街道還將定期更新地圖數據,確保信息的准確性和時效性。

一刻鐘就業服務圈

打造家門口的“就業會客廳”

上午9點半,陶然亭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陸續迎來幾撥求職者,與普通招聘會人聲鼎沸的景象不同,市民中心布置得更像“家庭會客廳”。企業招聘台與求職者座位相鄰,企業資料冊與求職者簡歷並排置於桌角,一場深度匹配的招聘洽談正在進行。

“我們不做‘人海戰術’,所有參與企業和求職者都提前由社區專員精准對接需求。”街道政務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每月一次的黨群服務中心招聘會雖規模不大,卻講究實效。去年32歲的何某正是受益者之一,社區就業專員發現他具備人力資源工作經驗后,直接帶他參與專場洽談,與對口企業當場完成初試,次日便成功入職。

陶然亭街道圖書館二樓同樣藏著就業服務的巧思。走進就業指導會客廳,簡歷修改工位、職業測評系統一應俱全,旁邊的“就業直播間”內配備了齊全的直播設備。高校畢業生唐某曾在這裡改寫命運,“我本想靠海投簡歷找工作,結果碰壁三個月。”街道工作人員主動邀約她參與職業測評,修正求職方向,僅10天后便斬獲心儀崗位。“以前覺得公共就業服務離我很遠,現在‘家門口’就能解決難題。”唐某感慨。

在陶然亭街道的就業服務體系裡,“數據跑腿”與“人工跑腿”正形成合力。下轄10個社區全部建立“1+1+1”服務團隊(社區書記+專職社工+就業專員),動態更新求職台賬,6處商超宣傳欄定期更新崗位信息。

“科技不替代溫度,而是放大溫度,陶然亭街道通過智慧化賦能就業服務。”工作人員展示了街道就業服務的三大智慧場景:就業服務電子地圖可獲知距離最近的就業公共服務站聯系方式,職業勝任力測評系統通過百余項指標生成“就業畫像”,“職贏靈活”平台綜合全市用工需求實現人崗秒級匹配。點開“陶然亭就業電子地圖”,18個服務網點實時定位,掃碼即可查詢崗位詳情、預約職業指導。去年10月啟用的這套系統,將服務半徑壓縮至步行15分鐘的范圍。

這套線下陣地與數字技術相互融合的服務模式,助力陶然亭街道獲評2024年“北京市就業創業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當數字技術被賦予人文溫度,‘一刻鐘就業服務圈’便不只是物理距離的丈量,而是通過為轄區企業群眾提供便捷、多元的公共就業服務,努力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輕鬆解決就業問題。”工作人員說道。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