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大比武”北京創歷史最佳成績

人民網北京2月14日電 (記者李博)記者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在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中,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團隊獲綜合比武團體二等獎(二等獎中排名第一),個人一等獎1人、二等獎4人、三等獎2人,創歷史最佳成績。
據介紹,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是生態環境領域重要的專業技術競賽,每五年舉辦一屆,被喻為生態環境監測的“奧運會”。
為備戰此次全國大比武,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等六部門舉辦了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大比武,從全市800余人監測隊伍中選拔出18人進行集訓。經過優中選優,來自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等部門12名技術骨干組成北京市代表隊。
本屆全國大比武共設置實驗室分析、污染源監測、應急監測、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放射化學實驗分析、輻射應急監測六個項目,需要選手同時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
劉兆瑩是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分析實驗室一名工程師,他曾在2019年第二屆全國大比武中獲個人三等獎,對於這個成績,他說“還能更好”。五年來,他潛心研究,查閱學習大量監測標准和文獻,在實驗室反復練習,還主動申請去基層監測站鍛煉。在本屆實驗室分析組比武中,劉兆瑩獲個人一等獎。
參加放射化學實驗分析比武的劉陸,在比賽中遇到了實驗儀器突然出現小故障的情況,她沉著應對,用最短時間完成了儀器校正修復,獲該項目個人二等獎。“我在工作中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平日的積累是我最大的底氣”她說。
除傳統項目,此次全國大比武還新設置了無人機、VR等現代化技術考核內容,突出“數智化”和“實戰性”。獲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組比武個人二等獎的張健,具備很強的跨界融合能力,備戰全國大比武時,他帶領團隊自制VR訓練場,搭建“迷你監測站房”,用電腦建模還原儀器故障場景,自創“三步速審法”,將數據審核和污染成因分析從8小時壓縮至2小時以內,大大提高了監測時效性。
獲應急監測組比武個人三等獎的“95后”陳韻如,是北京市代表隊中年齡最小的選手。比賽時,無人機操作時間要求壓縮至10分鐘,她在採水樣過程中機智解決了機翼與繩子纏繞問題,節省了時間。“我很幸運!”賽后小姑娘激動地說。其實這份幸運源於她在備戰時練就的良好心理素質和熟練操作技能。
創歷史最佳成績的背后,是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水平的不斷提升。近年來,北京市立足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持續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連續多年開展日常監測業務輪訓、“星火計劃”專項培訓等,全方位培養監測人才,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軟實力”。自主研發國內領先空氣質量集成預報和評估系統,創新搭建大氣“三監聯動”精准治污調度平台,基於區塊鏈的生態環境大數據共享融合系統,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天空地”三維立體化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等,都為首都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提供了“硬支撐”。
接下來,北京將以更高標准建設國際一流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支撐美麗北京建設,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筑牢綠色根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