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巡展走進30所大中小學

本報訊(記者 牛偉坤)體悟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追憶香山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實踐,回顧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的光輝歷程……2024年,流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校園巡展活動走進30所大中小學,17.3萬名師生足不出校,接受紅色教育。
巡展活動由市委宣傳部主辦,聯動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香山革命紀念館、北大二院舊址(原北大數學系樓),將流動的紅色展覽送進校園,為師生打造生動的學習課堂。
今年,巡展活動結合“‘京’彩文化青春綻放”行動計劃,走進了12所首都高校,給大學生們帶來精神洗禮。
在北京工商大學圖書館二層大廳,北大二院舊址(原北大數學系樓)講解員李雪菲站在展板前,深情講述:“北京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澱和燦爛的紅色文化,是五四運動的爆發地,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孕育地之一。”
“邊聽邊看,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輩們堅定的信念,體會到這段歷史的厚重。”北京聯合大學學生杜曉怡參觀完“永葆青春活力——香山時期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實踐專題展覽”后,由衷地說,“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研究生,我深感自己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會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將個人的夢想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結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紅色展覽進校園,中小學生們被英雄的故事吸引。“用自己的血換將來,用自己的生命換將來!”在朝陽實驗小學羅馬嘉園分校,學生們站在展板前,閱讀抗日英雄宋鐵岩的日記。
參觀完展覽,北京實驗學校(海澱)小學學生李潤禾說:“聽到很多英雄的故事,讓我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勇敢和愛國。他們的事跡激勵著我,我要好好學習,將來為國家做貢獻。”
此次巡展活動將博物館、紀念館的紅色資源帶入校園,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更直觀的學習體驗。同時,該活動擴大了博物館的服務范圍,提升了博物館的影響力,吸引更多人群關注博物館﹔通過與學校的合作,博物館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