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教育

五年打造100個科學教育特色品牌 首都科學教育新地圖鋪開

2024年12月25日08:58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首都科學教育新地圖鋪開

  本報記者 李祺瑤

  一張中小學科學教育新地圖正在迅速鋪開——6個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37所科學教育實驗校建設如火如荼,“大科學”教育格局逐步建立。

  教育部門與科技部門等合作、大中小學聯手、家校社協同……全市總動員,在教育“雙減”中做科學教育加法。未來三至五年,本市將打造100個科學教育特色品牌,持續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

  科學教育不設圍牆

  “大地上有什麼?除了風景,還布滿了人類的足跡。”12月初,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韓茂莉走進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懷柔分校,帶領學生暢游在歷史、地理等學科知識的海洋裡。

  每月舉辦一場面向所有師生的科學家講堂,是該校的傳統。“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教授是我們的科技副校長。國科大的老師經常來學校講科普,會提到很多前沿知識,我很喜歡聽。”該校高一學生王瑞麟說,“我們還走出校園,近距離接觸過大科學裝置等。這些科學體驗堅定了我要當一名科學家的夢想。”

  類似的“科技教育資源引進來、走出去”的模式,正在推廣。今年,市教委邀請兩院院士、專家學者等組建校外名師團隊,指導中小學開展科學教育。同時,21所高校的36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挂牌。越來越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定期開放實驗室等資源,聯合中小學共建實驗室、培養基地,豐富學生科學實踐活動。

  科學教育不設圍牆。以海澱區為例,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扎堆兒的優勢,該區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學教育課程體系,實現各級各類學校科學教育全覆蓋。

  科學節學生唱主角

  科學節、科學市集幾乎成了中小學新標配。在石景山區科技嘉年華上,學生盡情展示創意發明。人大附中石景山學校學生王昱衡利用物聯網技術,設計了一款智慧晾衣架,可以自動“感知”光照、溫濕度,刮風下雨主動收衣服。他說:“這個設計得到很多現場觀眾的贊許,給了我鼓勵。我要更努力地學習科學知識,將來用自己的設計打造一座100%的智慧屋。”

  中小學校園裡掀起的科學熱潮,學生是絕對的主角。近年來,市教委利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組織開展第42屆北京學生科技節、“雙百促雙減”優秀科普活動評選、北京流動科技館科普巡展等活動﹔打造了金鵬科技團等一批科學教育知名品牌。

  越來越多的人達成共識——科學普及、科學素質是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重要構成要素。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真興趣,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真本領。市科協開展的科學家精神領航開學第一課主題活動,話題閱讀量達到3000余萬次。753家社會大課堂資源單位,每學期為中小學生量身打造超1000項實踐活動課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也在不斷推進。

  “未來科學家”不設限

  “未來科學家”不應被簡單定義,應該既能修家電,也能造飛船。隨著各級創新學院陸續開課,每一位中小學生的科學夢都有望照進現實。一套青少年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摸索中逐漸成熟。

  北京青少年創新學院和15個區級分院已經建立,基本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領域拔尖創新人才成長需求。比如,西城區所有中小學、職業學校都是創新人才培養校級基地。該區教委主任蔡冬梅說,會面向全體學生制定創新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建設特色課程體系、成立學科導師團、開展學科項目研究等形式,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昌平區主打產教融合,發揮高校、企業、職業學院等區域優勢,推進職普融通、科教融匯。

  “要把握人才培養定位,突出興趣、素養導向,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共育共享。”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李奕說,“科學教育堅決不與基礎教育階段招生入學挂鉤。”本市將實施青少年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苗圃”工程,統籌大中小學、校外教育、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等優質資源,建立創新潛質學生發現培養體系。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