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農民給大學教授當助手
國科大科研人員察看西紅柿長勢。
農戶正在大學生指導下移栽幼苗。懷柔區懷北鎮供圖
本報訊(記者 張佳琪)懷柔區懷北鎮農戶於江龍最近喜迎新身份——他的大棚成了科學家的試驗田,他自己則給中國科學院大學現代農業科學學院副教授張玉芹科研團隊當助手。這也是懷北鎮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共建的最新成果。
這塊小小的試驗田,今年種了一棚“金苗苗”——國科大科研團隊精心培育的西紅柿幼苗。光種植品類就達100多種,將為國科大師生基礎研究提供充足樣本,助力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過去咱隻知道埋頭種地,沒想過什麼創新。現在可不一樣了,還是這片地,長的卻是‘科技果’。”今年35歲的於江龍,一大早就來“巡查”大棚。西紅柿剛剛挂果,小小的果子墜滿枝頭,於江龍掏出手機,記錄果子長勢,然后編輯信息發給張玉芹。
於江龍對新身份很得意,“這些果子都是搞研究用的,我們每周要‘匯報’。以前大棚裡種的都是大路貨,現在可是‘金苗苗’。這些科學實驗能助力品種改良、技術推廣,受益的可不止我們這一村一鎮的人。”
懷北鎮是京郊有名的紅梨之鄉,以種植紅肖梨為主。后來,國科大雁棲湖校區落戶懷北鎮,十多年間,一棟棟辦公樓拔地而起,現在已有萬余師生生活、工作在懷柔。
近些年,國科大師生和懷北鎮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一起舉辦的活動也越來越豐富。僅今年以來,參與活動人數就已突破2000人次。正是在國科大現代農學院一次勞動教育實踐中,懷北鎮農辦主任李炎結識了現代農學院主管學生工作的教師袁凱。袁凱得知,懷北鎮十分看重科研成果就地孵化轉化,去年剛新建了7棟專門種植西紅柿的高科技大棚,就向李炎引薦了長期從事西紅柿相關研究的張玉芹,一段“西紅柿情緣”就此開啟。
“我們團隊主攻植物激素轉運蛋白的鑒定和功能解析,最終實現對番茄等農作物的改良。有了試驗田,我們就可以在實踐中收集數據,重復表型了。”張玉芹很滿意。
不隻張玉芹團隊。國科大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何裕建及其團隊也走出校園,在懷北鎮探索土壤修復改良。四年來,師生們隔三差五就會來到農戶家,參與農事勞動,為農作物“把脈開藥”。今年8月,何裕建還因此當上了河防口村的“榮譽村民”。目前國科大已在懷北鎮建起5塊試驗田,不少農戶給科學家當助手,和他們打成一片。
“家門口守著這麼寶貴的資源,太難得了,得好好把握住。希望科學家能把我們周圍的村民都帶動起來,一起提高素質、增收致富。”於江龍滿是憧憬。
記者手記
可喜的變化
如今,懷北鎮不少農民的手機通訊錄裡,都存著農業專家的聯系方式。種地有困惑,一通電話就解決。有些農戶還參與科研項目,給大學教授當助手﹔還有些大學教授經常到果園、田裡做研究,和農民處成了親戚。
這可喜的變化,是懷柔科學城建設、國科大落戶帶來的福利。大學教授、科技工作者來到懷柔,沒把自己禁錮在校園裡、園區裡,而是走到了廣闊天地間,和農民、農村、農業鏈接,拓展了事業,也為三農賦能。農民則在此過程中提高了科學素養,增收致富能力增強了。
城鄉一體化,在這一刻具象了。希望更多涉農領域的專家,都來和農民交朋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