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服務百姓
既有大中型公共服務網點和商業設施,也有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攤點﹔既有餐飲店、超市賣場、咖啡店,也有“口袋公園”、文化廣場……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給百姓帶來觸手可及的便利,也為城市增添濃濃煙火氣。記者近日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北京主題採訪時了解到,北京這樣的生活圈已達到501個。
“穩住!穩住!”海澱區第六屆社區鄰裡節在北京衛星制造廠科技園舉行,現場歡聲笑語不斷。74歲的王佔慈大媽正跟十多位鄰居一起玩“合力建塔”游戲,大伙兒彼此配合,十分默契。在中關村街道生活40多年的她,是腳下這片園區變遷的見証者:過去,廠區大門緊閉進不來﹔如今對外開放,已成為居民們休閑生活的樂園。
北京衛星制造廠科技園位於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誕生地——北京衛星制造廠。園區於2023年實施城市更新,在保留工業遺址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特色美食、非遺美學、休閑娛樂等服務一應俱全。居民們也都愛到這條綜合性娛樂特色街區來休閑娛樂、就餐打卡,園區成為中關村東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關村東區生活圈由科春、科育、新科祥園、黃庄、東南、科星等8個社區組成,常住人口2萬余人。居住人群以中國科學院在職職工、退休家屬為主。居民們還發現,家門口的便民服務不僅越來越便捷,還有了更多人情味兒。
科春社區的“小楊家電維修”從1992年就扎根於此,主要從事家電維修,大到電視機、空調,小到電飯煲、收音機,已成深受街坊鄰居認可的老品牌。30年來這裡的維修價格上漲微乎其微,維修師傅楊久紅說,自己維修的家電已有十幾萬件,一些搬至外區的居民有的仍回到這裡修家電。
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中,街道將其店面納入其中,不僅提供免費場地,還進行管理標准、服務規范、內部裝修的升級。小門臉煥然一新,成為便民維修示范店,楊師傅心裡暖暖的,為大伙兒服務的勁頭更高了。
“缺什麼,就補什麼。”中關村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黃宇玲說,近三年街道共增加15處便民網點,新增果蔬網點經營面積2000平方米,讓居民生活的便利性進一步提升。通過社區閑置房屋轉型、集裝箱升級、自行車棚改建等多種探索,街道還建設32處自行車維修、開鎖及配鑰匙、小家電維修等“小修小補”網點,讓居民不再為低頻剛需服務犯愁。
中關村科技氣息濃厚。街道還與轄區內企業聯合推出“中關村E刻鐘生活圈”數字生活平台,通過“一刻鐘電子地圖”“樂享中關村”兩大應用場景,讓居民們輕鬆享受到指尖上的便民服務。
市商務局生活服務業一處副處長宋志雷介紹,截至目前,北京已建成一刻鐘便民生活圈501個,覆蓋社區2280余個,服務人口990余萬人,配置網點68000余個。明年,北京將實現全市便民生活圈全覆蓋。(本報記者 孫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