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社會民生

北京筑起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引力場

2024年10月18日08:55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北京筑起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引力場

  昨天,2024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幕,來自全球各地的252家智能網聯領域企業攜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亮相。圖為展覽會上的北京亦庄主題展區。 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本報記者 曹政 鹿楊

  往小看,一顆芯片同時控制多屏、多操作系統,新能源增混電池綜合續航超2000公裡﹔往大看,智能網聯巴士與路面和信號燈交互,無人駕駛配送車讓快遞自己“上門”……昨天開幕的2024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在北京誕生的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悉數亮相。

  截至目前,本市已累計部署自動駕駛車輛超過800台,測試總裡程超過5000萬公裡。從芯片、電池等零部件,到操作系統、大模型等技術,再到不同等級的自動駕駛汽車,北京筑起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引力場,產業生態愈發完善。芯片電池等技術難題密集突破

  “一顆芯片同時控制多屏、多操作系統。”今年總部剛落在亦庄的芯馳科技研發的X9系列座艙芯片,可以滿足新一代汽車電子座艙應用對強大的計算能力和通信能力的需求。芯馳科技副總裁陳蜀杰說,X9系列芯片已經覆蓋3D儀表、車載信息娛樂系統、座艙域控、中央計算平台等場景。

  自動駕駛汽車想要“一覽無余”,就需要處理大量復雜數據,這對芯片的算力提出更高要求。大會現場,輝羲智能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玥帶來一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芯”,這是首款國產原生適配Transformer大模型的車規級大算力芯片。

  早在2022年,這支團隊就預判了兩年后的智能駕駛潮流,從而更快投入研發推出新產品。這款芯片在算力上比目前國外主流芯片計算性能翻倍、成本更低,計劃明年量產上車,幫車廠打造中國版的FSD(高階自動駕駛)。

  今年6月,寧德時代在華北地區的首座電池工廠在亦庄開工建設,計劃2026年投產,為北京地區的新能源整車企業配套。此次大會上,寧德時代帶著超級增混電池、神行plus電池等行業領先產品提前一步亮相。這幾款電池都瞄准了“裡程焦慮”。比如,最新產品神行超級增混電池純電續航超過300公裡,充一次電可以滿足一周市區通勤用車需求,綜合續航更超過2000公裡。

  細節上的問題解決了,整車性能越來越好。展館內,小米SU7系列熱度不減。它的誕生地,就是距會場約7公裡的小米汽車工廠內。“這是小米自研的端到端感知決策大模型首次應用於量產車上。”小米展區工作人員介紹,小米SU7 MAX應用了小米全棧自研智能駕駛技術,可實現智能泊車等智能輔助駕駛。

  產業生態正是靠環環相扣的每一次創新而加速形成。在北京自動駕駛示范區所在的亦庄,已經集聚智能網聯汽車企業120余家,國內領軍自動駕駛企業悉數落地,在汽車設計、制造和芯片、智能座艙、智能底盤等關鍵核心零部件研發制造領域的創新能力國內領先。下一步,本市還將聚焦車規級芯片、復雜環境感知、智能操作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持續開展筑基工程。

  測試總裡程超5000萬公裡

  車內沒有儀表板、方向盤、制動踏板——設計出多款知名汽車的阿爾特汽車公司看准了自動駕駛機遇,自主研發無人駕駛小巴車。“未來車在路上跑,人可以在車裡盡情K歌、看電影,甚至能涮火鍋!”昨天,這款可以實現L4級自動駕駛的概念車一經亮相,就吸引來不少觀眾打卡乘坐。

  阿爾特汽車副總裁魏新柱介紹,由於這款車採用無駕駛席設計,釋放出更多空間,車內可實現在景區參觀、公共運輸、商品售賣、短途物流等多場景無縫切換。

  越來越多車企把北京當作新技術研發首選地、新品上路首發地。“乘坐飛行汽車出行也太酷了!”在室內展區,一輛特別的汽車安裝有多個螺旋槳,還打開了兩側的“蝴蝶門”,更添了幾分科技感。

  “沒錯,這輛車能飛。”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未來它可以在海拔1000米以下飛行,飛行速度能達到140公裡每小時。實際上,這款產品已經具備使用條件,目前已經出口。

  在滴滴展台,LED大屏幕上正播放著市民使用軟件叫車的場景,隻要勾選“自動駕駛”選項,就能打到一輛沒有司機的汽車,而且乘客無需前往特定的上車站點,這輛汽車就能准確定位停靠在乘客身邊。

  “不僅能實現混合派單,還能最大程度提升出行效率,乘客可以自由選擇起點和終點。”現場工作人員說,自動駕駛汽車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會返回一個名為“慧桔港”的站點,自動清潔、維修維護。這是行業首個24小時全流程的自動駕駛運營中心,預計年底北京首個慧桔港就將落地亦庄。

  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北京已經累計部署自動駕駛車輛超過800台,測試總裡程超過5000萬公裡。在亦庄,八大應用場景投放車輛總數位列全國首位,道路類別實現從封閉園區、城市道路、主干環路、高速公路、機場車站的全連接。

  北京技術經驗走向全國

  當前方幾公裡出現道路,路側傳感器等設備會把“看”到的路況第一時間發往雲端,再由雲端發給汽車,幫助超出視野的無人駕駛汽車更好看清前面的路——蘑菇車聯展區完整地展示了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強大的雲是如何互相配合。

  “實時數據可賦能社會車輛。”研發該技術的蘑菇車聯技術人員解釋,這些任務瞬間完成,車路雲端到端應用時延隻有91.09毫秒,大幅優於200毫秒以內的行業標准﹔由其研發的首款搭載車路雲一體化系統的前裝量產自動駕駛巴士配備了8顆激光雷達、4顆毫米波雷達和高清攝像頭,能看清前方超200米的路,實現360度無死角覆蓋。

  這家在北京成長起來並實現研發突破的企業,正將車路雲一體化技術和方案在上海、天津、沈陽、煙台等國內多座城市落地。

  “北京創新資源豐富,有92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3個汽車領域國家級創新中心,車規級高算力芯片國內市場佔有率超三成,基礎算力和智能算力規模全國最高。”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說,本市將持續推動智能網聯法規政策創新,為L3級以上智能網聯汽車研發和管理提供清晰、透明、可預期的制度規范。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