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文化周主場活動落幕
本報記者 王潤
昨天下午,第八屆中國戲曲文化周閉幕活動在北京園博園陽光劇場舉行,為期七天的主場活動圓滿落幕,但戲曲周的“精品大戲展”演出仍將持續到12月,京城各大劇場都有好戲上演,園博園內的“京彩燈會”也將持續到10月31日。
園博園地方園上演的地方戲吸引了眾多觀眾。本報記者 劉平攝
中國戲曲文化周與“京彩燈會”交相輝映。
好戲連台
48家院團帶來近百場演出
梨園雅韻聲聲慢,精品佳作連台演,9月27日至10月3日在園博園舉辦的主場活動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48家院團匯聚一堂,帶來了近百場涉及36個劇種的專業演出。
京津冀名家匯系列演出在陽光劇場上演了保定老調、昆曲、河北梆子、評劇、北京曲劇等各劇種經典劇目。天津評劇院青年演員齊梓路10月1日演出評劇《茶瓶計》后非常激動:“戲曲文化周是全國優秀劇種的一個大聚會,大小院團來自四面八方,呈現給觀眾的是大家共同努力打造的戲曲盛宴。”
中國戲曲文化周的特色是“園林中的戲曲,戲曲中的園林”,園博園內,各具地方特色的園林空間成了戲曲表演的天然舞台。在晉中園、嶺南園、閩園、憶江南等地方園,觀眾欣賞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戲曲精粹。尤其很多難得一見的稀有劇種、地方劇種,像山西上黨落子、山東兩夾弦、陝西弦板腔、廣西鹿兒戲、內蒙古漫瀚劇、雲南彝劇等,讓戲迷朋友們大開眼界,充分感受到中國戲曲文化的百花齊放。
互動體驗
提高觀眾對戲曲文化興趣
戲曲周一向注重群眾性互動體驗活動的開展,“戲曲快閃”“戲曲時尚秀”等互動體驗活動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和小朋友。近距離接觸戲曲人物,欣賞充滿魅力的戲曲扮相,讓戲曲藝術走進了大眾生活,增進了人們對戲曲文化的認同感和參與感。
園博園永定塔側的戲曲文化會客廳的展示廳中,陳列了我國華東、華南、華北、華中、西南、西北、東北地區的348個戲曲劇種,還收集了全國各地經典曲種唱段以供試聽,並配有文字介紹,不少小朋友爭先恐后用電子設備查找各個劇種對應的地區和特點。
會客廳的皮影戲舞台更是深受歡迎,既能看演出,還能到后台參觀皮影戲的各種道具和表演過程。除此以外,還有戲曲雅集、沙龍、演出、名家見面、非遺手工等各種活動在此舉行。北京戲娃文化傳媒老師王珺表示:“我帶著學生參加了多屆文化周的活動,每一次經歷都在孩子心裡種下一顆種子,對國粹藝術有了更多的熱愛。”
風採展示
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
戲曲周中,西安園舉辦的一場戲曲主題音樂會別開生面,一群90后年輕樂手以小型音樂會的形式,通過演出、互動、答題、講解等各種方式,為大家展現戲曲音樂的魅力。音樂會總策劃王介甫告訴記者:“我是一名90后戲曲樂手,參加過很多屆戲曲文化周活動,對這個平台有很深感情,但是發現以往幾乎沒有獨立展現戲曲樂隊演奏的演出,所以今年我從自己專業角度出發,策劃了這台音樂會,讓更多幕后伴奏工作者走到了台前。”
今年戲曲周的中國戲曲票友大賽、戲曲社團展演等活動也都吸引了眾多戲曲愛好者的積極參與,他們在這裡一展風採,實現了自己的舞台夢。本屆戲曲周還首次開展了大學生社團競演活動,匯聚了數十家全國優秀大學生戲曲社團﹔開展了年度推介官征集評選活動,並產生了5名“年度推介官”。
活動豐富
搭建起多元交流平台
本屆戲曲周精心策劃了一系列圍繞“中國戲曲發展經驗”的學術沙龍與座談活動。全國戲曲界學者圍繞“中國戲曲發展經驗”“戲曲教育與實踐管理”和“戲曲跨劇種移植改編”三大核心議題,展開了深度對話與智慧碰撞。“戲曲座談”邀請到各個戲曲院團領導、劇場管理者、戲曲院校專家與媒體記者,針對戲曲藝術的守正創新和傳承發展進行深入交流。
擔任其中兩場活動主持人的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級巡視員馬文表示:“中國戲曲發展是一個永遠在路上的課題。特別是新時代戲曲如何緊跟時代,如何守正創新,是重大的課題。”
本屆戲曲文化周還首次舉辦了首屆中國戲曲(藝術)產業博覽,邀請11個省區市的40家機構進京參展,現場設置了“體驗工坊”等互動展區,以“展覽+交易”的形式搭建起文化和旅游產業展覽展示的舞台、洽談交易的平台和創新研發孵化的基地。
看戲賞燈
戲曲周“京彩燈會”深度融合
“輪回山水見景致,景致之中唱人生”,第八屆中國戲曲文化周首次與京城史上最大規模燈會“京彩燈會”深度融合,吸引了更多游客和觀眾前來游園賞戲觀燈。戲曲藝術的深厚底蘊與燈會的璀璨奪目巧妙結合,晝夜交替,交相輝映,在園博園中共同編織出絢麗多彩的文化畫卷。
本屆戲曲周在全網范圍內掀起文化熱潮,截至昨天,總瀏覽量突破8億大關。這場戲曲盛宴吸引了眾多媒體聚焦,新媒體平台成為重要傳播陣地,不少網紅達人通過各種形式,將戲曲之美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群體。戲曲周還借助各網絡平台打造雲端戲曲展演,讓未能親臨現場的觀眾也能暢享戲曲文化大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