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放管服”改革推動北京科研提速

2024年08月27日08:25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放管服”改革推動北京科研提速

在北京,有一類科研機構,被大家稱之為“四不像”機構——不完全像企業、不完全像事業單位、不完全像高校、不完全像科研院所。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就是其中一所,在這裡,該院研究員於海峰正帶領團隊,向規模化量子計算的“深水區”進軍。研究院給予他充分的信任,可以根據任務進展情況,靈活調整工作安排,最大程度服務於科研需要。

  充分尊重科研規律,鼓勵科研人員自主探索科研“無人區”,激發強大的創新動能。如今,北京科技領域的各項“放管服”改革政策,為科研人員減負鬆綁。通過管理上的“放手”,北京市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被進一步激發,頂尖科研成果持續產出。

  新體制為科研鬆綁除障

  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式上,“大規模量子雲算力集群”入選十項重大科技成果,它的可用物理比特數達到590個以上,平台保真度達99%,綜合指標進入國際第一梯隊。最近幾個月,集群的建設還在繼續,科研團隊正向著進一步降低量子門錯誤率、提高運行穩定性而努力。

  “在當前階段,錯誤率每降低千分之一,對我們來說都是艱難的一步。”瞄准目標,於海峰團隊為集群構建了一套新的架構方案,正在進行測試。大規模量子雲算力集群和規模化體系的量子糾錯研究介於基礎研究和產業化的中間階段,對人員規模、硬件條件都有一定要求,需要新型科研體制的支撐。

  傳統科研機構對科研人員的考核,主要以論文發表和項目申請為導向,在北京量子院,情況則完全不同。機構可以自主確定研究課題、安排科研經費,人員聘用及薪酬管理等事項由機構自主決定,探索科研機構績效評價新機制……近年來,北京市布局建設包括北京量子院在內的9家新型研發機構,打破傳統科研機構的管理模式,為科研放權賦能、鬆綁除障。

  “科研經費由院裡全額支持,但團隊具體的科研安排不受干涉。”加入北京量子院6年多來,於海峰切身感受到了科研“生產力”的釋放,團隊可以安心投入“十年磨一劍”的研究,“事實上,考核壓力的減小讓成果產出的速度更快了,每個人干勁都很足,研發進度穩步向前。”

  以科研成果產出“論英雄”

  在更大范圍內,經過多年試點,今年,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經費全面實行“包干制+負面清單”管理,幫助科研人員遠離繁雜財務事務。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教授盧劍就是“包干制”的首批受益者。

  在傳統的科研經費管理模式中,經費使用及報銷工作繁雜,束縛了創新活力。自2020年起,盧劍團隊的研究得以“輕裝上陣”,無需在申報項目時就預估未來3至5年的預算細目。“基礎研究的特性,決定了我們要根據研究進展,及時調整技術路線和方案。”盧劍說。“包干制”為科研團隊卸下了“寫本子、做預算”的枷鎖,在急需設備和耗材購買上還能“特事特辦、隨到隨辦”,“負面清單”和監督措施的建立則明確了責權邊界。

  “這充分尊重了科研規律,讓我們能真正以需求為導向,把經費花在需要的地方。”在“全鏈條式放權”的支持下,盧劍團隊的科研進度不斷提速,不僅構建起多中心、大樣本的國人前列腺癌多組學數據庫,還在前列腺癌影像檢測新理論和人工智能輔助診療新技術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果。

  從試點到全面鋪開的過程中,“包干制”已覆蓋1000余項科研項目、5000余名在京科研人員。他們專心投入科研主責主業,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的科研成果答卷。

  當好科研人員的“后勤部長”

  支持科研事業單位探索試行更靈活的薪酬制度,為市自然科學基金獲得者提供“一次資助、終生聯系”的長效服務,為科學家量身搭建科研平台……“現在,我們正在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為科研人員當好‘后勤部長’。”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推動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加大對科研人員的支持服務力度,能幫助他們心無旁騖投身科研。

  “從人員引進政策,到科研場地和設備,再到住房、子女入學等日常生活需求,北京市都為我們筑起了堅實保障。”於海峰說,這樣的優厚條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優秀科研人才扎根北京,瞄准科技前沿開展協同攻關。

  今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的實施,進一步奠定了首都科技領域“鼓勵創新、放權賦能、穩定預期”的主基調,在創新容錯、人才評價、工作激勵等方面敢於“放手”。“條例的落地實施,將統籌協調各方力量,打通制度堵點。”中國科學院院士、昌平國家實驗室副主任邵峰認為,這將充分發揮市場對創新主體配置要素的導向作用,推動政府在協調創新活動、整合創新資源、銜接創新環節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最大限度提升和激發各創新主體的創新動力、活力和能力。(記者 劉蘇雅)

(責編:李博、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