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萬余部老電梯將“一梯一碼”監管

朝陽區京師園小區的20部電梯開始試點電梯“一梯一碼”監管﹔臥龍小區13部老舊電梯陸續換新,政府補貼七成左右資金……今年以來,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以接訴即辦“每月一題”為抓手,與住建等部門協同聯動,集中治理,出台多項舉措加強老舊電梯安全監管。
據了解,北京市居民住宅電梯保有量約15.5萬部,其中使用時間15年以上的老舊電梯4.5萬部,近三成的居民住宅電梯已“老齡化”。
探索電梯智慧監管模式
本月,京師園小區裡的每部電梯內外都張貼了一張二維碼。隻見一張長方形的標識上,左側寫有“電梯編號”,右側是藍色二維碼。這是市市場監管局主動探索,試點實施的電梯“一梯一碼”智慧監管模式。如今,京師園小區裡的20部電梯都張貼了北京市電梯智慧服務平台標識。
記者用手機掃描標識上的二維碼,首頁就顯示出電梯使用單位和維保單位的應急救援電話以及電梯困人救援指引。此外,這部電梯的基本信息、單位信息、檢驗信息均清晰可見。
“一梯一碼”對電梯的安全監管起著重要作用。記者了解到,以往,維保人員通過紙質記錄電梯日常保養信息,現在僅需掃描二維碼,完成人臉識別、位置定位驗証后,即能進行現場維保,並在線上傳維保照片和視頻。執法人員也能通過該系統后台調閱檢查,實現全過程非現場監管。
居民住宅電梯“老齡化”是許多小區面臨的問題。市市場監管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處處長張碧海介紹,北京市電梯保有量已達到31萬部,其中,居民住宅電梯15.5萬部,佔比達一半,其中使用時間15年以上的老舊電梯4.5萬部,也就是說近三成的居民住宅電梯已“老齡化”。年初,“居民住宅老舊電梯安全監管”被納入“每月一題”集中治理。
張碧海透露,今年,“一梯一碼”監管將逐步在全市電梯推廣,預計年底前8萬余部15年以上老舊電梯將全面覆蓋。
因地制宜籌措更新資金
“老齡化”的電梯需要設備更新,但錢從哪兒來?
朝陽區建立住宅老舊電梯修理改造更新救濟機制,以“政府鼓勵,分類實施”為原則,針對住宅專項維修資金未繳納或繳納不齊全的住宅電梯實施資金補助,鼓勵物業或者居民自籌一部分資金,政府補助一部分資金,共同解決老舊住宅電梯更新難的問題。
建於1997年的臥龍小區,電梯投入使用近20年,電梯故障率高。“有一次,電梯突然壞了,電梯裡面一下黑了,真是嚇一跳。”小區213號樓居民常祖珍說。
“電梯老化是老問題了,居民打12345熱線投訴比較集中。”大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胡穎坦言,由於該小區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繳納不足無法提取,無法籌集電梯更新資金,電梯更新一度停滯。
今年,朝陽區市場監管局主動對接物業公司和小區居民代表,通過資金補助推動老舊電梯更新。有了七成左右的救濟資金,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胡穎介紹,小區正在推動13部老舊電梯更新,目前已有7部電梯完成更新投入使用,4部已經完成安裝正在調試,剩余2部將於9月啟動更新。
除了朝陽區,各區也因地制宜出台相關措施,支持居民住宅老舊電梯更新改造,比如海澱區將老舊電梯更新納入接訴即辦主動治理資金,西城區設立老舊電梯更新獎勵資金。
為支持應急情況下使用住宅專項維修資金更新電梯,市市場監管局還會同市住建委制定了相關工作指引,將於近期出台。指引實施后,使用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將更加順暢。
志願者排查老舊電梯隱患
出台創新舉措的同時,安全評估、專項抽查等也同步跟上。
張碧海介紹,今年以來,市市場監管局深度挖掘12345熱線數據,針對訴求集中、問題隱患突出的居民住宅老舊電梯,對2100部居民住宅老舊電梯進行了安全評估、400家電梯維保單位的維保質量進行抽查、190家電梯使用單位安全管理抽查。
聚焦電梯故障頻發、投訴舉報多等突出問題,市市場監管部門引導電梯商會成立17支志願服務隊,開展老舊電梯隱患排查、電梯安全知識等宣傳,推動“主動治理、未訴先辦”向“共商共治、不訴自辦”深化。
下一步,市市場監管局將繼續以接訴即辦“每月一題”為抓手,聯合住建等部門,通過強化監督執法、聯合監管、智慧監管等一系列措施,壓實電梯使用單位和維保單位安全主體責任,提高電梯安全管理水平和維護保養質量。同時,對電梯維保單位開展安全教育和培訓,提升電梯維保人員安全意識和技能水平。(記者 任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