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文景融合 可游可品 北京600歲老街重裝煥新

2024年07月20日15:04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7月20日電 (記者鮑聰穎)優化道路線形、新增路側停車位、整治小微綠地、修繕沿街立面……經過近一年來的精心建設和持續治理,7月19日,什剎海街道德勝門內大街空間品質綜合提升項目正式竣工,全長1700余米的德勝門內大街(簡稱“德內大街”)重裝亮相。一條可舒適慢行、出門見綠、文景融合的600余年老街煥發了新的活力。

重塑文化景觀環境 讓“一橋兩廟”靚起來

德內大街始建於元代,是什剎海地區南北貫通的歷史文化街區。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攝

德內大街始建於元代,北起德勝門,南至地安門西大街,是什剎海地區南北貫通的歷史文化街區,沿線串聯7個社區、26條傳統街巷,1條文化探訪線路,1處濕地公園。慶王府、梅蘭芳紀念館等一眾文物保護單位在大街兩側星羅棋布。

其中,真武廟、永泉庵、德勝橋組成的“一橋兩廟”是德內大街上的地標性景觀也是最具歷史文化的景觀。工作專班重點解決了周邊交通秩序混亂的問題,打通了“一橋兩廟”的交通微循環,並重塑了文化景觀環境。

永泉庵周邊整治后解決了交通秩序混亂問題。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攝

“目前,什剎海景區西側德內大街,北側鼓樓西大街,東側地外大街以及南側的平安大街均已基本完成提升,為未來進一步設計與發展打下基礎。”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還將重點研究真武廟、永泉庵的文物活化利用,賡續歷史文脈,煥發城市活力,留住這條歷史文化大街的煙火氣。

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是德內大街的“金名片”。工作專班以歷史為線索,挖掘沿街真武廟、永泉庵、西洋門、青白石歷史構件等系列歷史點位﹔邀請書法家為梅蘭芳紀念館旁口袋公園、德勝橋題字等方式,彰顯大街的歷史文化。

梅蘭芳紀念館旁的微公園。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攝

在梅蘭芳紀念館東側,附近的居民欣喜地發現,家門口新添了一處微花園。玉蘭樹、黃楊、凌霄參差錯落,黃白相間的小雛菊點綴其中。綠植旁設置了座椅,可供行人休憩。再仔細瞧,地面上《霸王別姬》等京劇曲目映入眼帘,這些都是梅蘭芳先生的經典唱段。

“這塊原來是圍起來的一塊綠地,中間有電箱,周圍的牆上都是電線,綠地裡也時不時有行人隨手扔的垃圾,特別不美觀,現在這麼一改造,不僅景色變美了,我們平時遛彎兒又多了一個‘微公園’。”附近居民說道。

據了解,此次項目共新建60處小微綠地,工作專班充分利用拆除違建、清理雜物后的街頭門前空間,並與社區、居民共同挖掘“房前屋后”的小微空間,通過打開封閉綠地,釋放9處公共空間,用“點點微綠”“片片芳菲”扮靚街區顏值,用小微綠地景觀拉近鄰裡距離,形成既有厚度,又有溫度的城市空間。

一戶一策 大都工匠助力歷史風貌保護

在眾多中式傳統風格的建筑中,德內大街268號的西洋門顯得尤為亮眼。改造前,整座建筑被貼磚包覆,僅牆頂及門楣磚檐可見端倪。

德內大街268號的西洋門整治提升后。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攝

“沿街立面改造提升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尊重傳統、致敬傳統、回歸傳統的原則,引入傳統工藝,最大限度還原歷史建筑原貌。”對此,工作專班邀請了專家和大都工匠對268號進行“把脈問診”,通過人工局部剔除外貼面磚,原有的西洋門建筑逐漸浮現在眼前。工作專班及時調整改造方案,尊重歷史延續原建筑始建立面,由人工進行大面積剔除外飾面,並對牆面進行輕度清理,保留原有建筑痕跡。最終,一座精美的西洋門原狀展現了出來,保留了建筑風貌的多樣性。

此外,為了讓沿街外立面統一、美觀,工作專班聯合北京建筑大學設計團隊參照老照片、查閱資料,用做“減法”的方式還原、修繕老牆,並在適當位置採用水刷石工藝,凸顯老街年代感。如今行人路過,可清晰地看到木梳背拱圈和兩層冰盤沿勾勒出民國風西洋門,古香古色的268號院已經為全街的“顏值擔當”。

“工作專班尊重現有建筑歷史風貌,對沿街兩側274戶居民及商家所涉及的149處沿街立面點位,進行一戶一策詳細設計。”項目設計團隊負責人、北京建筑大學張大玉教授表示,“此次項目針對歷史建筑做到能保必保,能修則修,做到‘新’‘舊’分明,‘內’‘外’兼修,注重風貌提升與功能業態的融合,力求展現德內大街真實的歷史風貌。”

問需於民 數百次調研走訪聚焦急難愁盼

德內大街作為一條承載北京老城記憶的大街,近年來面臨停車資源較少、公共空間綠地資源少、交通秩序較為混亂等問題,大街環境品質亟待提升。

項目啟動后,為准確了解居民訴求,工作專班深入走訪了大街沿線的居民、商戶,利用問卷調查和入戶問詢的方式,確立大街更新改造目標,在滿足規劃設計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解決大街居民的急難愁盼。“在項目啟動之初,我們首先明確了德內大街的定位,這是北京老城內傳統居住風貌街巷、生活服務類的城市道路,項目要在充分展現大街歷史文化風貌的同時,方便周邊居民日常生活,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街道工委書記陳璐說道。

戴女士為家門前的花壇題字“靜心”。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攝

比如德內大街120號原來是大街的一處臟亂點,戴女士家有一處二層老舊自建房屋,雨季到來時會漏雨,嚴重時隻能外出租房居住。房子北側還存在一處衛生死角,夏天氣味難聞。經過工作專班與設計人員多次入戶溝通,最終戴女士自願配合拆除有安全隱患的老舊二層自建房屋。工作專班在得知戴女士是一位書法愛好者后,按照規劃要求在戴女士家門前的空地上設計了一處花壇,並由戴女士親自給花壇題字“靜心”。

“以前在這裡走路,道路高低不一,有些路段走著走著就斷了,步行體驗不太好。”這是工作專班在調研時最常聽到居民說的一句話。

德內大街歷經多次整治提升,上下行交通較為獨立,改造前沿線違停較嚴重,機動車行駛不暢,慢行功能缺失。例如德內大街南口道路西側、德內大街93號道路西側,這兩處點位步道不連續且高差較大﹔德內大街北口西側步道狹窄,整治前最寬處不足2.4米﹔德內228號門前的步道有兩處大電箱,以及違章停放的機動車佔路。

工作專班為德內大街196號修建無障礙坡道。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攝

記者了解到,本次工作專班對大街交通進行了完整的優化調整,包括調整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寬度,增加9處人行步道寬度,共計708米﹔對沿街人行步道等公共空間上的市政杆體設施進行集約化處理,減少各類杆體77根,挪移電箱28處,實現電力箱體隱形化、小型化、景觀化﹔完善各類服務管理設備,設置路側機動車停車泊位101處,設置非機動車停放區57處﹔規范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秩序,釋放慢行空間。

不僅要走得通,走得順,還要走得舒服。項目為大街增補行道樹52棵,優化道路中央綠化隔離帶,補設綠化帶915平方米。如今,走在德內大街新鋪裝的人行步道上,道路兩側綠樹成蔭,大樹下還有新添置的木質座椅,孩子們在樹下嬉鬧,老街坊們飯后相約在步道上遛彎兒,看上去宛如一幅老北京風情畫。

全長1700余米的德勝門內大街重裝亮相。什剎海街道供圖

“我們以‘望樓聽海的文脈紐帶,和緩靜雅的生活圖景’為總體目標,打造美觀舒適、便利安全、富有特色的精品街區。”什剎海街道負責人介紹,德勝門內大街空間品質綜合提升項目是西城區首個由街道作為立項主體的大街品質提升項目。未來,什剎海街道將同步啟動黨建引領街區治理專項行動,以德內大街為樣本,探索行之有效的現代化城市管理服務管家機制模式,將什剎海打造成為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幸福街區。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