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今年汛期北京河道有明顯洪水風險 部分可能出現超警洪水

測雨雷達上崗預警洪水災害

2024年06月01日07:47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今天8時,全市上汛。昨天,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2024年北京市防汛工作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汛期部分河道有明顯洪水風險,全市首次在永定河官廳山峽區間建設了3部相控陣型測雨雷達並已組網應用,可預警洪水災害。

  京西南降水量將偏多二三成

  “2024年汛期,北京降水總體呈偏多趨勢且分布不均。”北京市氣象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季崇萍介紹,預計全市平均降水量為410至45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一至兩成,較2023年同期偏少一至兩成,其中西南部地區較常年同期偏多二至三成。

  大雨及以上量級降水日數偏多。季崇萍介紹,預計今年汛期出現大雨及以上量級的日數為5至8天,較常年同期偏多1至3天。

  氣溫方面,汛期平均氣溫偏高,高溫日數偏多。預計汛期全市平均氣溫為25至26℃,較常年同期略偏高﹔高溫日數為10至15天,比常年同期偏多。

  季崇萍建議,市民在災害性天氣期間盡量減少戶外活動,避免在山區、溝道、橋下、涵洞等洪水易發區停留,避免涉水行車﹔雷雨大風天氣還應注意防范雷擊、高空墜物或樹木、臨時建筑倒伏等風險,加強災害性天氣的安全防護和防災避險。

  2785支防汛搶險隊伍17.8萬人就位

  應對汛期,全市2785支防汛搶險隊伍17.8萬人已經准備就緒。全市還梳理了搶險舟、救生衣、發電機等15大類防汛物資儲備情況。針對極端強降雨天氣,汛前重點加強排水設備的儲備管理,落實排水等防汛搶險設備共6120台,其中大型排水設備129台,中型排水設備377台。

  北京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副指揮李宇介紹,今年北京將持續深化軍地防洪搶險機制,組織中部戰區、北京衛戍區、武警北京市總隊等單位共同開展流域險工險段軍地聯合查勘,核定險工險段基礎信息和搶險要素,研究細化搶險方案。

  針對強降雨可能造成的內澇積水,李宇坦言,分布在城郊的231處下凹式鐵路橋涵和個別排水系統標准比較低的路段,遇到強降雨造成內澇積水的可能性比較大﹔全市還有121處積水點尚未完成工程治理,需要在汛期重點盯防。對此,汛前,相關部門梳理了全市442處積水點,逐一核實下凹式立交橋和道路積水點工程治理情況,明確治理主責單位,加快推進防汛隱患治理。對於汛前無法完成的,將嚴格落實應急度汛措施。

  永定河官廳山峽區域布設測雨雷達

  “今年全市部分河道有明顯洪水風險。”發布會上,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楊進懷介紹,預計潮白河張家墳、北運河羊坊閘、北關閘洪水預警斷面可能出現超警洪水,洪水重現期可達5年一遇及以上,永定河、大清河流域洪水風險較小。

  另外,房山區西部南部、門頭溝區西部中部、昌平區西部、延慶區西部北部、懷柔區北部、密雲區東部、平谷區中部東部等區域山洪可能性較大,共涉及22個鄉鎮32個溝道72個沿河村。

  應對洪水和山洪風險,本市今年首次布設了水利測雨雷達。“它是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中的第一道防線,是對氣象衛星的重要補充,與其他兩道防線雨量站和水文站互相補充、相互支持。”楊進懷說,水利測雨雷達能夠探測地面以上0-2km垂直高度、45km水平范圍內大氣中的液態水,可以預測未來的降雨趨勢,能實現臨近3小時的高精度降雨量預測,預測到的數據可接入洪水預報模型,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洪水,提前對洪水災害進行風險預警,為后續防汛准備爭取寶貴的時間。

  汛前,市水務局在北京永定河官廳山峽區間(白草畔、東大坨、盧溝橋)建設了3部相控陣型測雨雷達並已組網應用,監測范圍可實現永定河官廳山峽區域全覆蓋。“我們相信有了測雨雷達的加持,再遇到極端天氣時,能夠進一步提高對致洪暴雨預報預警的准確率。”楊進懷表示。

  門頭溝和房山區災后重建成效顯著

  去年的“23·7”特大暴雨給北京西南的門頭溝區和房山區造成了巨大損失。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目前,兩區災后重建成效顯著。

  門頭溝區副區長王垚介紹,全區水毀基礎設施功能均已達到災前水平。水利方面,66個水利類水毀修復工程順利推進,河道、水庫、閘壩等重點關鍵點位工程汛前完工。道路方面,149.2公裡縣級以上道路修復工程已全部完工,109國道新線高速項目計劃6月底前完工。通信基礎設施和供水設施已全面修復。

  門頭溝區正在積極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監測預警、風險防控、指揮調度等應急管理領域的創新應用,建設了“京西哨兵”應急指揮系統,將監測預警、隊伍裝備、物資儲備、應急避難場所、安全風險隱患點等納入一張地圖。

  結合現實可用場所、災損程度、避難需求等因素,門頭溝區規劃了118個山區村居應急避難場所,主汛期前將全面完成村居基本應急保障設施建設,滿足群眾基本避難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房山區副區長張博介紹,全區涉及的水毀工程、水利設施、公共服務、道路交通等災后重建項目共計53項,經過不懈努力,災后重建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目前,農村供排水項目已全面完工,供水管線、污水管線恢復穩定運行,保障了農村居民的正常生活需求。54條損毀的縣級以上公路全部完工,252條水毀鄉村公路全部完工,確保道路暢通無阻。740公裡河道、溝道修復工程全面竣工,198條河道溝道清淤工作全部完成,有效提升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房山區備齊防汛物資。“目前各單位、各屬地已儲備各類物資30余萬件,配備710部衛星電話,確保各山區鄉鎮每村至少配備1部。”張博介紹。在避難場所方面,全區梳理了147處可容納50人以上的應急避難場所,可臨時安置11.2萬人,滿足極端情況下山區群眾全部轉移至平原地區的需求。(本報記者 任珊)

(責編:李世奇、鮑聰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