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史料豐富北大紅樓紅色家底
4位河北藏家向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捐贈文物

1919年版《新生活》第6期,刊有李大釗所寫《歡迎仲甫出獄》等5篇文章。
工作人員整理藏品。實習記者 金瑤攝
本報訊(記者 牛偉坤)昨天,4位來自河北省的紅色藏家向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捐贈7件珍貴文物史料,再次豐富該館紅色家底。
7件文物為紅色歷史研究增添了新佐証。比如,1927年5月的《歷史寫真》和《時事畫報》,刊有蘇聯駐華大使館照片和軍警闖入大使館逮捕李大釗等共產黨員的內容。1927年4月27日的《上海畫報》刊有李大釗人物像。1948年的《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料》收錄了包括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在內的文章。這篇文章最早發表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文獻。
入藏文物還包括1919年《新生活》第6期。該周刊是1919年8月由李辛白在北京大學創辦,是宣傳愛國思想的通俗刊物。李大釗為該刊撰寫了60多篇文章,多半是短小精悍的時評,大大加強了周刊的反帝反封建色彩。第6期出版於1919年9月21日,刊有李大釗5篇文章。當時恰逢陳獨秀出獄,其中一篇就是《歡迎仲甫出獄》。
李大釗女兒李星華創作的《十六年前的回憶》油印件也在捐贈文物之列。文章創作於1943年,作者回憶了作為父親的李大釗對家人的關懷和愛護,作為革命者的李大釗對革命事業的忠誠,描寫了李大釗被害全過程,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4位紅色藏家分別是張清華、董瑞國、杜建國、劉興武。董瑞國作為代表發言:“國有紀念館有更好的保護條件、更廣闊的傳播平台,是革命文物更好的歸宿,今后將繼續做好紅色捐獻的志願者。”
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表示,未來,該館將加強研究,充分挖掘這批史料的內涵與價值﹔繼續做好革命文物線索征集和保管利用,讓更多觀眾了解紅色歷史,繼承和弘揚偉大的建黨精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