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亮相 周邊將打造海澱"暢春新園"科技文化聚集區

本報訊(記者 孫穎)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即將召開,正式命名的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迎來“大考”——將作為中關村論壇主會場正式投用。昨天,記者從海澱區獲悉,以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為核心,海澱區將打造“暢春新園”科技文化聚集區。
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位於新建宮門路1號。遠眺,銀灰色的建筑線條靈動,屋頂覆土,生長著大面積的綠色植物。
“秉承科技、文化、綠色的設計理念,我們利用超長懸挑立面造型,將屋面起伏與綠地坡面平緩相接,通過覆土方式優化第五立面,以闊葉植物葉面為原型設計天窗,實現建筑與場地同質整合,形成都市立體綠地,融入‘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風貌,充分體現海澱區的國際化、開放性。”海澱區國有資產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斌介紹。
記者了解到,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充分應用了綠化屋頂、地源+空氣熱泵、智能照明及節水系統、海綿設施等11項綠色技術,已取得綠色建筑三星級預認証。比如,結合場地景觀設置透水鋪裝5500多平方米,比例佔到50.5%,還建設了雨水調蓄池兼顧雨水存儲功能,實現自身“雨水回用”。
按照元首外交接待規格和標准,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採取“品”字功能布局,劃分出南北主軸線和東西次軸線,主、次軸線具備重要活動的禮賓場所及安全疏散通道功能。布局了主會場、宴會廳、多功能廳、會議室等16個主要空間,可同時容納5600人開會,滿足不同規模的會議、演出、新品發布等科技創新、文化交流和國際交往等多功能服務需求。
滿足5600人同時開會,對設施設備要求非常高。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採用了數字化會議室技術,同聲傳譯系統能保証多語言會議系統的同時運行,會議期間不需要紙質文件,可以通過觸摸屏幕交流和反饋會議意見,通過手機、電子筆記本等移動設備將會議記錄隨時上傳至客戶端。
“項目位於三山五園地區,控高12米,但2000人大會議廳要求室內淨高不低於9米,這就要求屋面、鋼梁等屋頂結構件要盡可能壓減高度。”張國斌介紹,在設計施工過程中,會址實現了大跨度會議廳、宴會廳等大空間高強鋼組合結構屋面板,採用不出筋的開槽型預制混凝土疊合板技術,是國內首例,減少了40%的梁高,實現極致“薄”的同時也符合種植屋面荷載需求。
三山五園是海澱的一張金名片,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所在地就是三山五園中的暢春園地區。在高標准運營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服務中關村論壇的同時,海澱區還在謀劃一盤大棋——打造“暢春新園”科技文化聚集區。
該區域北至北五環,南至西北四環,西至功德寺地區,東至中關村大街,清華、北大等國內頂尖高校學府和眾多頂級科研機構雲集。海澱區將圍繞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統籌三山五園文化藝術中心、海體中心、六郎庄等資源,深入研究“暢春新園”區域內城市更新及發展方向,從產業共生、建筑風貌、景觀風貌、交通設施、生態環境等方面著手,將該片區打造成與中關村論壇織錦相契的高品質科技文化聚集區,讓科技與文化要素向這裡集聚,推動論壇經濟和旅游經濟協作發展,營造“四時皆春”的科技創新環境。
海澱區委書記張革介紹,海澱區將圍繞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將三山五園的暢春園地區打造為體現新時代中關村精神的“暢春新園”科技文化集聚區,為北京建設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撐,為新時代首都發展貢獻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