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九十余家無人機企業 每天數十架次無人機飛天
中關村延慶園助力低空經濟“高飛”
本報記者 劉蘇雅
遠度互聯技術人員對新款無人機進行性能調試。 本報記者 劉蘇雅攝
中關村延慶園匯聚的90余家無人機研發制造企業,共享著一片面積374平方公裡、真高1098米的空域。這片天空是本市無人駕駛航空示范區、全國首批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每天都有數十架次的無人機起落。
經過這片空域的歷練,一批批合格的無人機產品“起飛”,已經在防汛救災、森林河道巡護、農業植保作業等生產作業一線發揮作用。而這些隻算是個開端,延慶園的無人機企業有個更遠大的目標——讓我們的生活空間再“多一層”,讓無人機等低空飛行裝備在物流、文旅、應急等諸多場景,“托舉”低空經濟高飛。
飛得更穩
單機傳輸距離破200公裡
“5年前剛入駐園區時,我們的無人機產品還只是個10公斤重的小家伙。”遠度互聯技術負責人王金林忙著為一款600公斤級無人機挑選備用零件。作為首批入駐園區的無人機企業之一,該公司生產的無人機產品已經在媯水河上空翱翔了數千次。
“‘23·7’特大暴雨災害期間,我們的一款無人機正好在做測試。接到救援命令后,飛機直接空中掉頭,去執行任務。”王金林驕傲地說,當時暴雨傾盆,無人機在山間飛得很穩當。機上搭載的攝像頭具備人工智能識別技術,可以一眼“巡視”數平方公裡,長焦變焦功能可以從200米高空看清地面的車牌、人臉,並能將視頻素材實時回傳。
惡劣天氣條件下,一旦無人機視野內有人或車輛出現,后台屏幕就會跳出紅框提示,為救援隊伍提供准確的方位信息。同時,搭載了通信基站的無人機,可以同時支持一兩百人的電話通信需求。
今年,圍繞無人機數據鏈領域,王金林和同事不斷有新突破:無人機的單機傳輸距離突破了200公裡﹔抗干擾能力加強,即使在野外網絡中斷等復雜環境下,也能實現安全、穩定飛行,自主執行既定任務。
飛得更遠
推動延慶全域應用場景開放
“八達嶺長城保護區很大,一些未開放段崎嶇難行,有些點位每隔一兩個月才能人工巡護一次。”八達嶺長城管理處副主任李東說,無人機靈活機動的特性,彌補了日常巡護中人力覆蓋不到的空白。
兩架無人機已經成為八達嶺長城的編外保護員。根據提前設定好的航線等信息,它們無需人為干預,每日可自主完成10架次的巡查任務。
“一個多月前,無人機在巡查中發現,一處未開放段長城牆體出現坍塌現象。根據畫面,技術人員迅速趕到現場勘測,制定修復方案。”李東說,下一步,無人機還將在日常巡查中,同步生成高精度三維模型,為長城保護提供重要依據。
無人機不僅要在延慶區“飛起來”,更要“用起來”。該區正在推動全域無人機應用場景開放,讓它們在文物保護、農業植保、應急防火、森林巡查、基層治理等領域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飛得更高
基本實現“推門就飛”
近日,隨著《北京市無人駕駛航空示范區建設方案》《關於促進中關村延慶園無人機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發布,本市無人機創新資源和創新成果將進一步向延慶區聚集。
“延慶區的空域條件很優越,我們的無人機在廠房組裝完成,搬到外面就能試飛。”大工科技副總經理張潔回憶,企業初創時,試飛無人機必須到指定的通用機場,一來一回,光路程就要花費幾個小時。生產車間落戶延慶園后,園區管委會即可批准試飛申請,無人機基本實現了“推門就飛”。
地面上的“通道”也很順暢。目前,延慶園集聚的90余家無人機企業,涵蓋研發生產、通信鏈路、檢驗檢測、飛行反制等核心領域,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不出園區就能合作共贏,智能無人機檢測實驗室、無人機安全管控平台等基礎設施建設也正在推進。今年開年以來,王金林和同事的研發、生產任務就沒停過。他信心滿滿地說:“今年的產值最少也能翻一倍,我有八九成的把握!”
“電力驅動與無人駕駛的結合,能讓無人機實現對傳統通用航空的‘彎道超車’。未來的交通維度將從二維變成三維,從而變革我們的生活方式。”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低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孫永生說,北京擁有全國頂尖的高校、科研院所,在低空經濟領域有著強大的科研優勢。而要推動無人機真正走進大眾生活,還需在飛行規則的匹配完善、場景應用商業模式建立、執法技術手段提升等方面持續發力,讓“繁忙的低空”景象變為現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