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古都添新韻 文旅涌熱潮

2024年02月21日09:31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古都添新韻 文旅涌熱潮

  海澱區成府路路口西南小巷內,兩棟居民樓之間,一座灰磚牆、紅屋頂建筑靜靜矗立,頂部石匾額上是詹天佑題寫的“清華園車站”。由此向西至頤和園益壽堂,再到中共中央香山駐地舊址、香山革命紀念館,“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串珠成線,已成熱門紅色文化打卡地。

  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博物館之城”建設提速、三條文化帶建設穩步推進……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北京的一張“金名片”。最近10年間,北京保護傳承好寶貴的文化資源,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進一步加強,“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愈發鮮明。

  2023年7月30日,告別連日陰雨,京城風和日麗。從永定門外極目遠眺,雨后北京中軸線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本報記者 鄧偉攝

  擦亮紅色精神底色

  再過1個月,這座承載著中共中央“進京趕考”壯闊歷史的車站舊址,就將迎來開放1周年。見証了老站台的修繕和開放,北京大學學生楊文宇和同學們組成一支騎行車隊,由此出發,沿“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打卡紅色地標。“每到一處,我們都會認真參觀。”他說,重走老一輩革命家的“趕考路”,收獲很多感悟。

  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是首都北京最鮮亮的精神底色。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9月視察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2021年6月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參觀北大紅樓,都對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提出明確要求。

  《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中,明確了“推進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主題保護”的目標。近年來,本市不斷構建點、線、帶、片貫通的革命文物整體保護利用格局,推動紅色文化薪火相傳。

  圍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歷史時間節點,北京先后打造了以盧溝橋和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為代表的抗日戰爭主題片區,以香山革命紀念地為代表的新中國成立主題片區,以北大紅樓及周邊革命舊址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片區。

  如今,這些紅色地標成為人們重溫初心使命的生動課堂。截至目前,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累計接待觀眾約750萬人次,“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累計接待觀眾超100萬人次。

  博物館為城市添彩

  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首都博物館參觀北京歷史文化展覽,一邊認真觀看、聽取介紹,一邊同專家交流討論。他提出:“搞歷史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証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要在展覽的同時高度重視修史修志,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參觀過程中,他重復說了好幾遍‘我很喜歡參觀博物館,只是沒有太多時間’。”回憶總書記參觀首博時的場景,時任館長郭小凌至今仍記憶猶新。10年間,首博緊扣“解讀燦爛中華”“品鑒智慧北京”“世界文明互鑒”三大主題,為全國乃至國際文博單位搭建交流平台。

  如今,沿著長安街一路向東,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博東館)亮起“古韻風帆”,成為大運河畔又一顆明珠。這座建筑面積近10萬平方米的智慧型綜合博物館,集收藏保管、文保修復、展覽展示、社會教育等功能於一體,展陳內容與首博本館珠聯璧合,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共同詮釋“都”與“城”的關系。

  首博只是一個縮影。北京這座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余年建都史的城市,正在打造一座“博物館之城”——沿中軸線、長安街兩條關鍵空間軸線,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考古博物館、國家自然博物館等一批地標性博物館串聯成群﹔由中心城區向外,一個個重點文博區與城市空間、功能充分融合﹔百余家“小而美”的博物館、類博物館星羅棋布,為城市添彩。

  按照規劃,到2025年,北京博物館總數超260座,每10萬人擁有1.2座博物館。市文物局局長陳名杰說,北京將建成一座全域活態博物館,“希望大家不是在博物館,就是在去博物館的路上。”

  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京華大地上,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是有機聯系、不可分割的地理帶,也是承載歷史、聯通古今的文化帶。

  近年來,北京持續推進三條文化帶建設——大運河京冀段全線62公裡實現旅游通航,干涸50余年的白浮泉復涌﹔長城文化帶重點搶險修繕項目有序推進,400公裡“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主線亮相﹔加強生態涵養區保護與永定河生態修復,琉璃河遺址考古取得重大收獲,融合歷史人文、生態風景與現代設施的城市文脈呈現嶄新面貌。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打造“書香北京”,建設“演藝之都”,建成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北京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多年在11%左右,系全國最高。

  北京,正在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融入世界。

  在2023北京文化論壇文藝晚會上,節目《同舟》利用首鋼大跳台的舞台格局,營造出文明之河的壯觀景象。來自中國、希臘、埃及、伊拉克、印度的演奏家們,同乘一葉小舟,用誕生自中國先秦時期的古琴、古希臘時期的裡拉琴、古埃及時期的奈伊笛、古巴比倫時期的烏德琴、古印度時期的木丹加鼓,奏響人類文明的和諧之音。

  北京文化論壇搭建起了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主席塔瑪拉·拉斯托瓦·西亞馬什維利表示,從旅游、教育到娛樂、科研,諸多領域受益於文化的繁榮,2023北京文化論壇達成新共識,探索新合作,助推文化繁榮發展。

  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形成了北京的城市特色。

  面向未來,北京將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繼續走在前、作表率。

  親歷者回訪

  “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回憶習近平總書記到香山革命紀念館參觀的場景,該館宣教部副主任孟超瞬間被拉回到2019年9月12日。“我非常有幸在紀念館序廳聆聽了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收獲極大。”他言語間透著興奮。

  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雖然隻有半年時間,但這裡是我們黨領導解放戰爭走向全國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的總指揮部,是中國革命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的重要標志,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自從來到香山革命紀念館工作以來,我就在一直深入研究學習香山這段歷史,邊學習、邊總結,也一直在思考中共中央在香山181天的意義。”孟超說,總書記這一精煉又准確的講話,讓他感受到了身上的責任。“作為一名宣教員,一定要給觀眾講好這段紅色歷史。”

  孟超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開館4年多來,他和同事不斷打磨講解詞,帶領觀眾穿越時空,在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中感悟初心與夢想,汲取奮發前進的力量。

  今年,香山革命紀念館“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題展覽將升級,在第五部分“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永遠奮斗”補充進最新的照片,孟超和同事的講解內容也將隨之升級。“趕考永遠在路上,學習也永遠在路上。我們將更深入地研究這段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本報記者 牛偉坤

  “發掘文物內涵,講好北京故事”

  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首都博物館參觀北京歷史文化展覽。一張現場照片,將珍貴瞬間“定格”——在珍貴館藏文物展台,總書記提醒忙著拍攝的記者“小心別碰到,砸了我得負責”,幽默話語引來大家一陣笑聲。

  照片中,與總書記“同框”的幾位首博工作人員,其中就包括時任館長郭小凌。10年前的場景,郭小凌仍歷歷在目,他說:“首博是總書記考察當天的最后一站,他在展廳裡停留了50多分鐘,超出了原本計劃的參觀時間。”

  北京歷史文化展覽中,670多個文物組件一一陳列,展現了北京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總書記一邊認真觀看、聽取講解,不時還會提出一些問題。”郭小凌回憶,在展覽結尾處,工作人員特意擺了一張長桌,上面陳列著12件首博的館藏精品,“陪同人員和記者都湊近觀看,顯得有些擁擠。因此,總書記多次提醒大家要注意保護文物安全。他以自己的言行,表明了對文物、對歷史的熱愛和尊重,也深深影響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總書記的殷殷囑托,郭小凌牢記在心。在日后的工作中,他帶領首博這個大家庭,用實際行動踐行博物館人的使命。“在保護好文物的基礎上辦好展覽,不斷提高策展人員的素質,更好地發掘展示文物的內涵,努力講好古都北京故事、講好中國故事。”郭小凌說。本報記者 李祺瑤

  “這些正是文明互鑒的成果”

  2023年金秋時節,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參加第二屆北京文化論壇時,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為論壇發來的賀信。“總書記在信中指出,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自古就有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文化胸懷,中華文明歷來贊賞不同文明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當時聽到這些覺得特別受鼓舞。”

  第二屆北京文化論壇舉辦以后,北京京劇院的演職員們有了更充足的干勁,努力貫徹落實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同時把北京文化論壇的成果,在京劇藝術的舞台上進行落實、推廣和轉化。

  “在加強文明交流互鑒方面,我們2023年創排了京劇《吝嗇鬼》。它取材於法國劇作家莫裡哀的作品,我們採用京劇的表現形式和手法,發揮了京劇獨特的寫意藝術、虛擬藝術、程式化藝術特點,將原作的核心思想進行了全面有機融合。”劉侗說,這部作品的創作,便是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的具體體現。作品推出后已多次參加戲劇節,受到觀眾、媒體、專家的一致好評。

  劉侗說,在北京的舞台上,現在既能看到中華戲曲藝術接連不斷的演出,也能看到來自西方的精品佳作不斷涌現。“如此耀眼奪目的景觀,我想正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成果。”本報記者 李洋

(責編:池夢蕊、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