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澱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示范區
本報訊(記者 孫奇茹)在昨天召開的2024海澱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中關村科學城相關負責人透露,海澱將加快建設、匯聚萬P級高性能算力資源(1P約等於每秒1000萬億次的計算速度),在京內及環京地區建設大規模算力中心,並通過人工智能數據開放共享監管沙箱試點、開放應用場景等方式,建設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高地與示范區。
“作為全國創新策源地,海澱要從算力、數據、算法、框架、場景應用、倫理等多方面出發,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示范區,並輻射全國。”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專職副主任何建吾說。
數據、算力、算法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要素。據昨天公布的最新數據,海澱區圍繞人工智能基礎軟硬件設施、關鍵核心技術、行業應用等環節進行全產業鏈布局,目前已集聚人工智能企業近千家,佔全市的三分之二、全國的六分之一,其中大模型企業、機構超80家,且數量持續增長。與人工智能企業快速發展相伴的,是不斷增長的算力需求,全國乃至全球甚至一度出現“算力荒”問題。
為了給人工智能企業提供充足的算力供給,海澱區將推動智能算力建設,加快建設、匯聚萬P級高性能算力資源。何建吾介紹,除了組織相關企業在京建設算力中心外,海澱還將通過跨域統籌為區內人工智能企業提供更多普惠、開放的公共算力服務,在京內及環京地區建設大規模算力中心,持續推動國產芯片集群評測、適配驗証、迭代升級。例如在天津武清,北京人工智能算力的武清節點正在建設中,未來還將探索在內蒙古等環京區域探索算力中心的統籌布局。
作為信息時代的寶貴資源,數據被稱為人工智能的“燃料”。業內人士透露,即便以相同的算法和算力為基石,用不同的數據去“投喂”AI模型,也會對模型的效果產生巨大影響。互聯網中的公開數據大家都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去獲取,然而,這些公開渠道獲取的數據“燃料”中包含大量雜質,需要花費較高的成本對數據中的“雜質”進行辨別、清洗。而一些有版權限制的高質量數據,例如書籍、雜志、期刊等相關數據能否被AI大模型調用,目前尚未有成型的法律監管約束或支持。
針對人工智能行業發展對高質量數據的渴求,中關村科學城將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數據開放共享監管沙箱試點,加快互聯網數據、高質量版權數據、公共數據的匯集共享,營造包容審慎的創新環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