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施體量最大地鐵站啟動主體結構施工
地鐵13號線新龍澤站鑄“骨架”

13號線新龍澤站項目內,工人們正鉚足干勁加緊施工,現場一片繁忙。本報記者 潘之望攝
本報記者 鹿楊
連通中關村、上地軟件園高科技園區和天通苑、回龍觀大型居住區,處於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A、B兩條線路交會點的新龍澤站正加緊施工。昨天,記者從京投所屬軌道公司獲悉,作為北京在施體量最大的地鐵車站項目,新龍澤站第一段底板於6日完成澆筑,這也意味著車站在新年伊始正式啟動主體結構施工。
第一段底板順利澆筑
昨天上午,新龍澤站施工現場,門吊、塔吊、汽車吊,吊車林立。站在觀景平台上,記者眼前,一個橫跨東西的超大基坑已然成型,幾十根大噸位的鋼支撐南北向排布於基坑頂部,一眼望去,蔚為壯觀。
“新龍澤站的基坑長532米、寬46米,局部可達到54米,面積相當於4個足球場大小。”施工方北京建工軌道交通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04標段項目經理張東說。
超大基坑施工,效率有講究。為了便於組織作業,施工現場分成了東區、中區和西區。跟著張東的腳步,記者來到西區約地下20米深處,現場猶如一座“鋼鐵森林”,上百名工人正在鋼筋作業面上忙個不停。6日,這裡剛剛完成第一段底板澆筑,一層保溫棉被正鋪在剛澆筑好的底板上,用於抗寒保溫。
“底板澆筑是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標志著車站轉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張東介紹,新龍澤站為地下二層雙島四線換乘車站,未來將作為地鐵13A線、13B線、地鐵19號線以及遠期規劃的市郊鐵路東北環線的換乘車站。
多種支護形式保障安全
“鋼筋下來了,大伙兒注意著點。”正說著話,鋼筋班組組長常佔福身著薄棉衣走了過來。“不冷!基坑下沒有風,穿薄點好干活。”常佔福說,冬天天短,早上7點班組就上工了,“都是老工人了,干勁足,一人一天就能綁扎約1噸重的鋼筋。”
記者注意到,由於跨度大、結構復雜,新龍澤站採用了多種支護形式來保障深基坑的安全。“多種類的支護形式用在同一座地鐵站中的情況很少見。”張東舉例,車站圍護結構採用了地連牆,即將鋼筋混凝土牆打入地下,起到圍護和防滲作用。在斷面較窄區域,採取了常規的鋼支撐﹔在斷面較寬區域,採用了錨索支撐,用金屬索“拉”住牆面﹔而對雜填土地層不適用錨索的區域,採用了鋼筋混凝土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北京軌道交通智慧工地示范線,新龍澤站還集合了AI、5G、BIM、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打造了一套堪比“智慧大腦”的管理系統,消防安全、施工規范,都有“智慧大腦”實時監控。
力保實現一季度開門紅
車站進入主體結構施工,最忙的階段來了,項目部已提前排好施工計劃。“目前有300余人在現場,下一步我們將統籌施工生產,全力以赴推進建設。”張東表示。
“目前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新建段工程進展順利,力保實現一季度開門紅。”京投所屬軌道公司二分公司工程十部部長陳建偉介紹,工程完成后,將進一步改善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出行條件,完善北部地區軌道交通線網,更好滿足市民出行需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