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正式對公眾開放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10周年即將來臨之際,12月27日上午,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舉辦開放儀式,下午正式對公眾開放。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位於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內,即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三大文化設施,與北京市委市政府隔大運河相望。項目於2019年10月28日正式開工,建筑規模約30萬平方米,配套共享設施建筑規模約30萬平方米,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兩環、一心”規劃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載體,是副中心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打造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的亮眼設計,與城市綠心一道成為副中心藍圖中的點睛之筆。
三大文化建筑開放面積春節前將達到近90%
開幕儀式現場,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正式揭幕,並發布標志。北京藝術中心標志以典型外觀為識別元素,由建筑屋頂結構取象的“眾”字形寓意文化藝術為人民大眾服務。青綠色調取自中國古典繪畫,緊扣“藝術”主題,延續了國家大劇院的宗旨理念。
北京城市圖書館標志以書為脊,文化似梁。展開的線條為“首”字橫向筆畫的延展,猶如翻開的書頁、不屈的脊梁、溝通的橋梁。圖書館搭建起每個人的“精神建筑”,用以文化人、文以載道的深厚智慧鏈接世界。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標志以“京運龍印、風帆舟楫、綿延水紋”為核心圖形元素,多義共生。以“運”字為核心,直接突出博物館的特色屬性,加強千年運河文化品牌的形象傳播,向世界講好大運河故事。
據悉,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的運營單位國家大劇院、首都圖書館、首都博物館已做好相關准備,元旦前,三大文化建筑開放面積將達到80%,春節前將達到近90%,明年上半年除圖書館的個別區域外將實現全部開放。
大運河博物館迎首批觀眾
12月27日,隨著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開館,基本陳列“京華通惠 運河永濟——北京與大運河歷史文化陳列”開幕。1000余件文物和藝術品以時間為軸,生動還原大運河發展演變歷史,娓娓講述大運河與北京的故事,展現運河沿線人文歷史價值內涵。
走進深藍色調的展廳,大運河2500多年的歷史緩緩流過。1000余件展品按照“江河道渠 水運初興”“渠通幽州 多元融合”“遼金建都 漕運通濟”“大都既定 一脈貫通”“京師繁會 帆檣絡繹”“漕運轉型 曲折探索”“運河新生 造福京城”“城河共生 交相輝映”八個部分,帶領觀眾穿越古今,感受人與水、城與河的共生關系。
首博“鎮館之寶”之一的清乾隆款景德鎮窯外粉彩內青花鏤空花果紋六方套瓶,此次也來到新館展出。仔細看,六方套瓶分內外兩層,內為青花瓶、外為粉彩,繁縟華麗。外層腹部六面各有一鏤空粉彩花果紋開光,繪靈芝、佛手、桃、枇杷等,鏤空處可見內層青花纏枝花卉。
沿展線前行,一處元代積水潭碼頭的復原場景裡,觀眾紛紛駐足拍照。流動的水波光影匯聚在場景中央,一艘1︰1復原的運河沉船四角,依次擺放著4件大運河上“漂”來的瓷器。
“元代時,景德鎮設置了‘浮梁磁局’,主要作用就是燒制官窯瓷器。當時,這些皇家瓷器就是通過水運的方式,順著大運河一路來到京城。”首博講解主管劉萍介紹,如今,這些見証運河歷史的文物,匯聚到展廳中,每一件都堪稱精品。比如一件天藍釉貼花獸面紋連座雙耳瓶,出土於元大都遺址。“這件器物兩側的環耳是龍紋造型,腹面貼以獸首造型,這體現了中原文化、草原文化等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
還有不少展品是博物館新征集來的時代見証。其中,“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紀念標”是中國大運河保護與申遺歷程中的重要物証。
為紀念2006年5月由全國政協組織的“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活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設計制作了“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紀念標”,正面銘刻“中國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活動紀念”大字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二〇〇六年五月十二日”落款,背面刻大運河宣言。船槳上銘刻此次考察活動參與者的簽名,表達參與者立志做一名保護大運河的槳手纖夫的信念。去年,朱炳仁向首博捐贈了這一珍貴紀念標。
藝術中心小劇場上演首部作品
12月27日晚,北京藝術中心的公共空間內,古琴與阮奏出一曲《鴻雁》,清越悠長的旋律伴著觀眾檢票入場。北京藝術中心小劇場首次與觀眾見面。
淺木色的主色調搭配藍色座椅,這間500座小劇場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比國家大劇院本部的小劇場更加寬敞通透,舞台區域,英倫風格的房間盈滿復古情調。燈光暗下,倫敦雨夜開始醞釀詭異離奇的罪案,國家大劇院首部懸疑話劇《嫌疑人福爾摩斯》驚險開演。
《嫌疑人福爾摩斯》改編自家喻戶曉的柯南·道爾小說《福爾摩斯探案集》,是國家大劇院戲劇演員隊嘗試孵化的第一部作品。今年4月,《嫌疑人福爾摩斯》在台湖舞美藝術中心試演,8個月裡已遍歷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反響不俗。
有觀眾為這部作品穿城而來。“我很喜歡它的講述方式,有對原著的呼應致敬,觀感也很幽默爽利。”曾在國家大劇院看過《嫌疑人福爾摩斯》的劉女士說。初到北京藝術中心,簡潔現代的劇場環境、玻璃窗外的明月與“文化糧倉”外幕牆上閃爍的“繁星”,都被劉女士留在了手機鏡頭裡。而從北京藝術中心眺望,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近在眼前,元旦假期即將到來,劉女士考慮把這處嶄新開放的文化地標作為首選目的地。本報記者 高倩 李祺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