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新范式 在產業一線培養創新人才

本報記者 李祺瑤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一項創新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正在進行——市區兩級政府搭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等高校院所與龍頭企業“同題共答”,依托北京集成電路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將高水平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推進到產業一線,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新范式。
校企合作“同題共答”
40名高校科研人員和150余名校企聯合培養的研究生進入集成電路設計、制造、裝備、封測等全產業鏈,開展科研和實踐,促進校企之間科研資源、信息開放共享。
“我的研究方向是先進封裝與三維集成。校企雙導師共同指導我解決產業一線的實際問題。”清華集成電路學院22級博士生吳永波說,和在學校實驗室裡做研究不同,他可以走進無塵車間,近距離了解制造設備是如何運作的,在產線機台上實操,“直接從生產線上獲取知識,讓我對一些關鍵技術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創新研究院正在組織多家行業頂尖企業通過“揭榜挂帥”方式,聯合多所高校攻關33個產業化課題。北京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團隊裡,各專業老師共同參與“揭榜”。與企業針對某個特定問題進行單獨攻關相比,這種“大線出題、小線答題、產研一體”的模式更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形成創新成果的鏈接、聚合、流動與溢出效應。
在生產線上做畢業設計
近年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推動相關高校創新教學和科研模式,深化碩博培養體系改革。依托創新研究院,清華開設集成電路先進制造專業學位碩士項目,改變傳統的“實驗室培養模式”,讓學生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三級跳”。
該校集成電路學院人才培養辦公室主任李鐵夫解釋,第一級,學校增加實踐課程,邀請集成電路產業專家進校授課,指導學生掌握前沿技術﹔第二級,支持學生利用暑假在經開區有關產業產線集中學習,深入了解完整產業鏈條﹔第三級,從研究生二年級開始,學生在產業一線開展綜合實訓,根據企業實際需求選定研究課題,畢業設計也在企業完成。“我們希望通過教學空間融合、校企導師融合、培養過程與產業一線融合,在真問題環境中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
校企融合、產教融合加速推進,產業創新發展生態鏈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創新研究院校企聯合攻關課題已授權或受理144件專利,師生在產業一線發表69篇中英文論文,參與17項重大項目,開展10項新技術研究項目。
貫通培養多層次人才
從高水平創新人才到高素質技能人才,人才培養鏈條延伸至高職院校。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和經開區有關企業共建了集成電路設計與測試中試基地,引入15條測試產線。該校集成電路學院副院長裴春梅說:“我們把生產線搬進校園,讓學生接觸企業真實的生產任務,提前適應未來崗位。”
今年6月,北電科作為牽頭校,聯合經開區集成電路產業和部分在京高校等,共同建設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北京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聯合體內,高職和本科院校創新“高職-本科-碩士”貫通培養體系,已聯合招生60名學生。
這樣的人才培養探索實踐,還將拓展至更多領域。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將瞄准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持續深化科教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改革創新,支持動員在京高校主動融入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區域發展實際,不斷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為強國建設和首都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