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再現清代農耕文化景群 圓明園舉辦首屆御稻開鐮節

2023年10月27日14:37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池夢蕊)10月27日,圓明園首屆御稻開鐮節在多稼如雲景區舉行。此時的圓明園裡稻花香氣扑鼻、稻谷顆粒飽滿,繪就出一幅豐收畫卷。

盛時的圓明園,百畝田地、十幾處宮苑與觀稼、休閑、娛樂、宴請、讀書等不同功能的景點交相呼應,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了別具風格的“宮廷式田園風光”。

清代康、雍、乾三朝對農桑的重視程度是最高的,每年春季皇帝都要參加祭祀活動,親自耕種籍田。康熙帝自幼喜歡觀察庄稼、農作物。他在《幾暇格物編.御稻米》篇中詳細記載了他在豐澤園中發現早稻,繼而推廣開來的故事。雍正帝牢記康熙重農耕思想的教誨,在圓明園中大興農田桑麻之事,弘揚耕織文化。圓明園內與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相關的景區不下10處,如杏花春館、澹泊寧靜、多稼如雲等。乾隆帝每逢活動后,總要寫詩記載當時親耕的情況和重農桑的重要性,“我朝得天下,馬上搴旗幟。創武守以文,耕稼尤留意。”(乾隆《御園耕種》)從這段親耕詩中可看出乾隆對“重農桑以足食”農業政策的重視程度。

今年夏天,圓明園在多稼如雲開辟田地種植水稻,還原盛時歷史景觀,黃澄澄的稻谷隨著秋風翻起層層金浪,散發著陣陣清香。“多稼如雲”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初名“觀稼軒”,是圓明園中最能體現農耕文化的景群,盛時這裡殿宇前后溪河環繞,荷塘、稻田密布,呈現出江南水鄉的田園風光。

此次栽種品種為天隆優619,是國家粳稻中心歷時八載、匠心打造,也是唯一連續兩屆榮獲國家農業農村部金獎的長粒香型粳稻品種。在國家粳稻中心的專人技術指導下,秧苗長勢格外喜人。

圓明園此次收割的水稻會進行脫粒處理,收獲的稻谷后期將交由國家粳稻中心作為試驗種子進行繁育,將會在更多的土地上重新育秧、翻耕、種植、收獲。

此次圓明園通過開展種植水稻的活動,讓民眾進一步了解圓明園歷史、傳播傳統文化、傳承農耕文化、弘揚民族種業精神、助推中國稻作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責編:池夢蕊、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