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設計周主題論壇熱議“人工智能”

本報記者 李洋
昨天,伴隨著2023北京國際設計周開幕,“人工智能時代下的設計思維”主題論壇也在通州區張家灣設計小鎮的北京國際設計周永久會址舉辦。來自全球各地20多位設計、教育領域專家圍繞人工智能時代下的設計思維、人才培養等話題碰撞出思想火花。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這個年齡的教師(五六十歲),還有資格去教設計專業的學生嗎?”在圓桌論壇環節,不止一位高校設計專業的資深教授發出這樣的疑問。
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與創新研究院院長王中提醒在場的業內人士,要想一想我們對人工智能時代的理解是否足夠深刻。“人工智能時代的核心是指數發展。”王中舉例說明指數疊加概念。如果拿一張A4紙反復折疊,折疊到第43次時,紙的厚度會超過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伴隨量子計算出現,指數疊加就更厲害了。“根據‘新摩爾定律’,人類有史以來的數據總量,每過18個月就翻一番。如果我們對此沒有深刻的認識,只是把人工智能作為一種輔助工具去做設計和思維的話,那我們就低估了這個時代。”他說。
王中繪制的一組表格顯示,傳統設計師的培養模式是創意——技術——作品——產品的閉環。未來設計師,則要了解人工智能、大數據、用戶體驗、區塊鏈、IP、發展設計、新的技術平台應用、人文審美。“今天我們站在學校角度來談怎麼去培養人才,要知道,現在的設計人才培養、設計思維培養,首先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學科、條塊,那些是工業文明時代延續下來的人才培養模式,並不是適合當下的時代。”王中說。
“洞察力與同理心,至關重要。”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何人可說,尤其在人工智能時代,這是人類設計師的優勢。不過,這種洞察力和同理心不會是設計專業學生、設計科班人士的“專利”。在人工智能時代,設計的門檻在降低,因為新的技術平台已經填補了以往的技術鴻溝。誰有更廣闊的眼界,更能有效發出指令去引導設計工具,誰就能成為優秀的設計師。
“與人工智能相比,人類更擅長從0到1的創造與創新。而要培養人的創新和創造能力,產學研一體的實踐行之有效。”在設計周主論壇上,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機器人與未來教育中心主任蔣裡分享了斯坦福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實踐經驗,希望為國內同行提供借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