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單用途預付卡消費亂象初步遏制

本報訊(記者 高枝)本市單用途預付卡發卡主體無門檻、預收資金無監管、服務質量無保証的“三無”狀況已初步扭轉,預付式消費亂象得到初步遏制。9月20日召開的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聽取審議了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北京市單用途預付卡管理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
《北京市單用途預付卡管理條例》自2022年6月1日起實施,為有效解決單用途預付卡退費難、沖動消費維權難、商家跑路追責難等危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提供了法治保障。為推動條例有效落地實施,市人大常委會於今年6月啟動了執法檢查。
根據條例,“預付款”需按規定進行存管,辦卡時商家需要與消費者簽訂包含收費標准、退卡途徑等在內的合同作為憑據。執法檢查報告顯示,本市單用途預付卡服務系統和預收資金存管信息平台均已上線,為經營者備案、消費者查詢、資金存管提供了支撐。示范合同文本逐步推開,教育培訓行業已要求全部簽訂合同,體育健身行業正在全面推行合同示范文本,醫療美容行業簽訂合同已逐漸成為共識,美容美發等行業不簽合同情形有所好轉。此外,預收資金存管制度正在各相關行業推進,各存管銀行實時資金存管額高峰時超過78億元,為防控預收資金風險發揮了重要作用。總體來看,過去曾經困擾消費者的發卡主體無門檻、預收資金無監管、服務質量無保証的“三無”狀況已初步扭轉,預付式消費亂象得到初步遏制。
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執法監管效能、經營主體責任等方面。檢查發現,有些部門對本行業預收費主體數量、經營情況、資金動向、主要風險點等掌握不全面,還存在監管死角。行業主管部門“以批代管、不批不管”“無處罰、不檢查”,綜合執法部門“隻處罰、不檢查”等行為仍然存在。個別領域還存在職責交叉和多頭多向監管等現象。在聯合執法中,存在行業主管部門線索移送不及時、執法主動性不足、行刑銜接渠道不通暢等問題。
資金存管方面,預付卡服務系統尚未全面向區級委辦局開通權限,資金存管平台性能尚不健全。此外,檢查還發現,部分企業在依法落實信息告知、風險提示、引導消費者簽訂合同、消除合同霸王條款和履行退款退卡等方面責任落實不到位。部分企業通過預收費籌措資金,擴大經營規模,維護日常運行,在履行資金存管方面主動性不夠、積極性不高。
為此,執法檢查組建議,市政府要進一步完善單用途預付卡管理體制機制建設,對尚未明確分工的細分領域,盡快明確行業主管部門。各行業主管部門要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對屬於其他部門監管范圍的違法違規行為,要及時移送相關線索﹔對惡意詐騙、圈錢跑路,涉嫌違法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高度重視家樂福等大型連鎖企業倒閉引發的預付卡兌付等社會穩定問題。同時,根據市場需求和管理需要,適時啟動條例修改工作,研究和補充保函等沖抵預收資金額度、司法介入糾紛處理、不可抗力認定等制度內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