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10萬余居民 豐台14處小微城市公共空間竣工亮相

橋下的灰色空間變成了居民休閑娛樂的“橋隅洞天”,植被雜亂的街角變成了花草郁郁蔥蔥的“金角銀邊”……豐台區的變化在每一個細微的角落處處顯現。
9月12日,“遇見豐台·眾匯京彩”——豐台區小微城市公共空間整治成果創新發布活動舉行,豐台區14處小微城市公共空間功能更新和環境提升全部竣工並投入使用。通過責任規劃師專業規劃設計、屬地社區和居民共建共治共享,重塑城市公共空間,改善百姓“家門口”的生活環境,推動社會治理格局創新。
豐台14處小微城市公共空間“煥新”
“改造完,在家門口就有玩兒的地方了,孩子特別喜歡,每天吵著要來玩兒!”在馬家堡街道嘉園二裡小區南廣場,曾經百余平方米的閑置空地,搖身一變,成了綠樹成蔭的“樂活兒童公園”,一片片的綠化讓人仿佛置身天然氧吧,淺黃色的兒童廣場上,可愛的玩具矮馬跟隨小朋友的節奏跳躍,空氣中彌漫著歡聲笑語。
嘉園二裡“樂活兒童公園”是豐台區今年年初啟動的14處小微城市公共空間整治項目之一。截至目前,14處小微公共空間已全部竣工並投入使用,改造成效覆蓋周邊近20個社區的10余萬居民。
“這個項目是全區比稿第一名,自己的花園自己來建,從設計到細節的處理,都由居民拿主意。”馬家堡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鄭榮甫介紹,嘉園二裡小區公共空間狹小、設施陳舊,群眾改造呼聲極高。作為馬家堡街道小微城市公共空間改造的試點社區,在居民、責任規劃師和街道社區三方的齊心協力下,將單一的觀賞性綠化空間,向集休閑、娛樂、運動於一體的多功能空間轉變。
改造后的“樂活兒童公園”完成了“騰籠換鳥”式的轉變,而“人人成為規劃師”的改造過程也產生了“化學反應”。目前,由598名社區老黨員組成的“我嘉支部”繼續啟動“我家門前從我做起——輕整治計劃”,使低效閑置的“小微空間”通過民願民智民心參與社區建設而得到更新再生,讓居民的歸屬感和參與感更強了。
不僅僅在馬家堡街道,14處小微城市公共空間整治都各具特色。據了解,此次改造提升主要針對“街頭邊角場地、社區閑置空間和橋下低效空間”三類形態,分布在馬家堡街道、南苑街道等6個街道。
作為街頭邊角場地的代表,中關村豐台園中環西路街頭地塊,綠化凌亂、植被單一、空間封閉。升級后的空間變身“城市·科技景觀客廳”,在改造過程中充分結合員工休閑健身、娛樂交友等需求,將封閉的綠化環境與道路聯通,打造開放空間,提供宣講平台、健身廣場等多個功能分區,為周圍工作人員及居民提供休息鍛煉場地,提高整體場地利用率。同時,通過合理的植物配置為昆虫與鳥類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通過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環境中空氣的濕度與溫度,改善小氣候環境。
在南苑街道,五愛屯小區則是利用社區內部的閑置土地,打造“社區中的生態花園。整體設計以生活·自然·探索為理念,整個場地進行了動、靜分區,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通過翻新廊架等設施,增設無障礙坡道,重塑了綠化景觀等方式,使場地使用體驗得到質的提升。
居民參與式規劃推動公共空間升級
小微城市公空間是指尺度較小、布局分散的城市微空間,是城市中分布最為廣泛,與居民日常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城市公共空間類型。隨著北京城市發展進入存量更新為主的階段和“疏整促”專項行動的持續開展,豐台區一批分布散、面積小、不規則、權屬雜的小微城市公共空間亟需通過更新改造實現再生和轉型。
“2022年初,豐台區梳理居民家門口的低效空間、閑置場所,全面啟動小微城市公共空間更新改造工作,爭取到市級資金支持,充分體現了小投資、大成效的建設初衷,切實改善了百姓身邊的生活環境,有效推動了社會治理格局創新。”據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豐台分局副局長趙菲介紹。
此次改造提升的14處小微城市公共空間緊扣百姓需求,關注“12345”投訴率較高、居民改造意願強的生活居住區,通過搭建社區居民議事平台,採用線上線下問卷調查、居民座談等方式,充分征求產權單位、社區居民的自主更新意願和功能需求,探索居民參與式規劃路徑。項目完成后,社區居民制定使用維護公約,形成微空間維護志願者小組,推動形成社區共治的長效機制,共同推進百姓身邊的高質量城市公共空間建設。
在解決百姓需求的同時,改造過程中還有效進行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宜居品質。據了解,此次改造提升以小成本、高質量、精細化為標准,通過實用設計、輕量化改造,補充完善了15分鐘生活圈范圍內的休閑健身、兒童游樂等功能。同時,通過還綠補綠,結合氣候條件營造特色生活環境,改善城市社區局部微氣候、微生態,實現功能和環境雙提升。
下一步,豐台區將聯合責任規劃師持續發揮制度優勢和技術專長,把居民百姓家門口步行15分鐘范圍內的微空間、微功能、微景觀找出來、設計好、實施好,不斷完善豐台區“全覆蓋、全類型、全層級”的城市公共空間系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