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護士平均負責患者不多於8人

本報訊(記者 孫樂琪)醫療機構要採取有效措施,切實為臨床護士鬆綁減負。市衛健委、市中醫局日前發布《北京市進一步改善護理服務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23—2025年)》,要求醫療機構減少臨床護士不必要的書寫負擔,並盡量減少重復性的考核、競賽等,讓護士有更多時間為患者提供直接護理服務。
醫療機構要進一步落實責任制整體護理服務,每名責任護士均負責一定數量的患者,平均負責患者人數不多於8人,每名患者均有相對固定的責任護士為其負責。護士要全面履行護理職責,根據患者疾病特點、生理、心理和社會需求等,為患者提供醫學照顧、病情觀察、協助治療、健康指導、人文關懷等身心整體護理服務。
北京市支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依法合規積極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要進一步擴大“互聯網+護理服務”覆蓋面,逐步增加“互聯網+護理服務”醫療機構數量和上門護理服務項目數量,惠及更多人群。三級醫院和部分有條件的二級醫院應借助信息化手段,通過開發App(手機軟件)、護理服務隨訪系統等,為有護理需求的出院患者提供專科護理門診、在線護理咨詢、護理隨訪、居家護理指導等延續性護理服務。鼓勵醫療機構逐步擴大提供延續性護理服務的病區佔比,降低出院患者非計劃再次入院率。
醫療機構要優先保障臨床護理崗位護士配備到位,不得減少臨床一線護士數量,原則上臨床護理崗位護士數量佔全院護士數量比例不低於95%。此外,還要採取有效措施切實為臨床護士鬆綁減負,結合臨床護理工作實際和護士崗位需求,可採用在線學習、遠程指導等方式合理安排護士培訓,盡量減少重復性的考核、競賽等。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減少臨床護士不必要的書寫負擔,讓護士有更多的時間貼近臨床,為患者提供直接護理服務。
本市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基於社區的集團化、連鎖化的護理中心、護理站等醫療機構,鼓勵一級、二級醫療機構轉型為護理院、康復醫院等,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簽約服務、巡診等方式積極提供老年護理服務,切實增加社區和居家老年護理服務供給,同時提高老年護理從業人員服務能力,精准對接老年人多元化、差異化的護理服務需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