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十六區動態

北京:千名大學生平谷鄉村“找苦吃”

2023年08月01日10:56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千名大學生平谷鄉村“找苦吃”

  本報記者 朱鬆梅

  最近,京郊平谷迎來了千名大學生。他們走進274個村,開展為期一個月的調研實踐。

  “農村天地廣闊,希望他們能經風雨、見世面,既看到鄉村振興的成果,同時也認識到基層工作的艱苦瑣碎。”平谷區相關負責人說。學生們來自京內外的67所高校,專業五花八門。各鄉鎮打磨特色方案,精准定村定人,並制定考核機制,“確保不走過場,有所收獲。”

  一個月的實踐即將收尾,大學生們在平谷上演了怎樣的故事?

  大學生們參與大桃銷售網絡直播。 本報記者 甘南攝

  年輕人去“自找苦吃”

  東寺渠市場是平谷全區最大的農副產品交易中心,儼然一個縮小版的“新發地”。一見面,市場負責人鄭有龍就直夸駐場的大學生:“這幾個孩子真不錯,這麼多天了,從沒喊苦叫累。”

  穿過菜果糧油等幾個批發區,記者找到幾名北京郵電大學的學生,他們正在做冷庫情況摸底。“我們學的是物流工程,來批發市場正好對口。”即將升入大三的郭嘉琪說。天氣暑熱,她把頭發扎成馬尾,額前碎發被汗水浸濕了。

  “00后”不但沒喊苦,很多時候還“自找苦吃”。

  7月11日,村干部頭一次帶他們來市場是早上9點多,整個市場相當清淨——批發生意往往集中在清晨,此刻已人去場空,很多商戶都去休息了。“這樣不行,得在最忙碌的時候來!”幾個大學生不甘心,接下來幾天,天還沒亮透,他們就抵達東寺渠市場調研。

  辛苦如此,收獲水到渠成。

  這回,他們看到了真實的批發市場。“來拉貨的車很多,哪怕有人指揮著,掉頭拐彎也還是費勁。”郭嘉琪和同學們在市場裡蹲守觀察,一一拜訪商戶。原因漸漸清晰:“各類銷售區都混在一起,肯定亂啊。應該按糧油菜肉等不同品類‘劃行歸市’。”

  大學生的辛苦和收獲,鄭有龍都看在眼裡。他親自烤羊肉串犒勞他們,慶賀他們有了成果,同時也不客氣地點出學生們的方案很難落地:市場建成20年了,部分商戶自建了冷庫,有產權,很難移動,調整分區恐怕不容易。

  困難重重,學生們卻沒放棄。他們又對冷庫的數量、位置、面積做了摸底,希望能擬一個方案,在冷庫不動的情況下,調整部分攤位設置,改善市場布局。

  看到真正的鄉土中國

  張愷晨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學生,未來大概率會進入基層派出所工作。她的調研目的非常明確:了解和學習基層社會矛盾的解決方式。因此,東高村鎮將她分到了曹家庄。這是一個靜美和諧的村子,6月,12345投訴件數量為零。

  勺子總會碰鍋沿兒,村裡哪能沒矛盾?一天,網格員拉上張愷晨著急忙慌往村民家跑:原來有兩家村民是鄰居,一家發現對方在修新門,正沖著自家的窗,一下子急了。因為“門對窗,人遭殃”,民間認為這樣犯了風水。

  雙方爭執不下,眼看沖突就要升級。張愷晨本能地希望引導他們訴諸法律,但網格員擺擺手,一個電話請來了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

  老人家了解原委后,先把修門的說了一通,批評他自作主張不跟鄰居商量﹔然后再勸反對開門的,時代變了,不需過分講究風水。最終,雙方各讓一步,門的位置稍微挪了挪,劍拔弩張的兩家人又能和和氣氣做鄰居了。

  張愷晨站在一旁圍觀,心裡深受震撼。“我之前看過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可直到這次才真正走進了鄉土社會,看到了鄉土中國。”她說,基層矛盾無窮盡,全部“上交”是不可能的,“發揮鄉賢的作用,這太管用了。”

  紙上得來終覺淺。在京北深山的鎮羅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4名學生也親身參與到鄉村的運行中。

  鎮羅營每周要舉辦一場“村晚”,村民自編自演,熱熱鬧鬧。上周五,“村晚”在向日葵花海間舉辦,學生們也參與了。“我們一開始還以為只是娛樂。”大學生焦澤崗說,參與之后明白了其中緣由:山裡村民住得散,借“村晚”見見面、聚一聚,關系更熟絡,村子才有凝聚力。

  未來多了一種選擇

  一個月裡,大學生們了解著鄉村,也思考著自己的未來。

  “近年來,平谷錨定了‘農業高科技、物流大流量、休閑新時尚’的發展方向,鄉村變得很酷、很有活力。”平谷區相關負責人說。以東高村鎮為例,大學生們不僅去了設施大棚、博士農場,還參觀了高端民宿、滑雪場和小提琴制造企業,“希望學生們看到鄉村的變化,並且講給家人和朋友聽。如果擇業時能考慮平谷,就更好了。”

  “這跟我印象中的農村太不一樣了。”北京服裝學院雕塑系的郝志穎拿出手機,展示南宅村的航拍圖。一望無際的蔥郁森林環繞宅基地,一幢幢灰色民居排列舒朗,“你看,村子多美!”

  農業也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時代。在北台頭村的鮮食玉米“博士農場”,同學們見識了新農人的遠見,還向他們拜師取經。

  “鮮食玉米最好現摘現吃。第一天嫩、第二天甜、第三天糯,往后口感就不能保証了。”村黨支部書記王艷金跟大家說,合作社主打小而精,農戶們也很有定力,不盲目擴大銷售范圍,專注於保証快遞當日送達,讓消費者享受最好的味道。新農人直播帶貨玩得溜,“精准粉”“垂直場景”等新詞信口拈來,這一切,都讓大學生們感受到“鄉村很酷”。

  鄉間泡上一個月,很多人對平谷有了感情。眼下,郝志穎和同學正籌劃為南宅村畫一面50米長的文化牆,設計稿已經出爐:桃枝茂盛,果實豐碩,一派和美景象。大家商量著,這次如果畫不完,開學之后也要用課余時間繼續畫。

  當記者問她是否會將農村作為擇業地時,她毫不猶豫地回答:“農村的天地這麼廣闊,為什麼不呢?”

  記者手記

  為了解鄉村

  打開一扇窗

  一個月的時間不算長,卻是一扇寶貴的窗,讓象牙塔中的學生們能夠腳踏實地,認識新農村。

  很多人見到了鄉村的美好。靜美的山水、蓬勃的產業、勤勞的農人,都會成為他們今后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動力。當然,也有人感受到了基層的瑣碎和不易。不論將來從事什麼工作,這種感受和經歷都彌足珍貴,知重負重,方能淬火成鋼。

  組織這樣的實踐不但為大學生們提供了開闊眼界、增長本領的生動課堂,更把一顆顆“種子”種在了他們心中,為鄉村振興創造更多可能性。

(責編:孟竹、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