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北京地區蚊子變少了? 市疾控:天熱影響了蚊子活動

本報訊(記者 孫樂琪)近日有市民反映,感覺今夏北京地區蚊子變少了。昨天市疾控中心對此作出解釋:事實上,今年蚊虫密度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明顯增加。市民感覺沒怎麼“挨叮”,是因為高溫天氣致使蚊虫叮咬的頻率下降了。
6月初,本市經歷了多次降水,為蚊子繁殖創造了有利的環境條件。市疾控中心消毒與有害生物防制所對目前全市蚊虫密度的監測結果顯示,今年蚊虫密度相比去年同期明顯增加。近期部分市民感覺今年蚊虫“少”了,其原因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被叮咬的幾率降低了,這並不意味著蚊虫密度下降了。
市疾控中心解釋,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在溫度較高、特別是超出蚊虫適合活動的溫度條件時,會出現“蚊虫叮咬減少”的現象。一般來說,蚊虫活動和叮咬比較活躍的溫度為20至35攝氏度,超出這個溫度范疇,無論過高或過低,蚊虫活躍性都會明顯下降,其叮咬人群的頻率也相應下降。每年5月至10月,市疾控中心都會進行蚊虫密度定期監測,歷史監測表明每年7月至8月是北京地區蚊虫密度與叮咬高峰期。結合前期蚊虫監測結果,市疾控中心提示:如果高溫的天氣條件解除,較高密度的蚊虫仍會造成一定的叮咬騷擾危害,市民仍需做好防蚊工作。
氣候和環境是影響蚊子密度的主要因素,做好各類環境中水的管理能有效降低蚊子密度。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家中養花草、養魚的水最好每7天更換一次﹔房屋前后如果有瓶瓶罐罐,應當翻倒放置或直接丟棄,避免積水﹔如需儲水要蓋好蓋子,水體存放不超過7天。
相關新聞
蜱虫叮咬患者同比增三成
夏季野外出游建議扎緊“五口”
本報訊(實習記者 柴嶸)炎炎夏日,許多市民喜愛在山間野外的森林或公園中徒步、騎行和露營,感受清涼。北京友誼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主任醫師鄒洋介紹,近期該院接診的蜱虫叮咬患者明顯增加,提醒市民去野外游玩時,扎緊領口、袖口和褲腿,防止被蜱虫叮咬。
“今年北京入夏較早,本地蜱虫叮咬的病例相較往年同期多出三成。”鄒洋說,最近兩個多月,該院平均每天接診30余名蜱虫叮咬患者。其中,絕大多數患者是在社區草坪和野外被叮咬。
“蜱虫自身攜帶非常多的細菌、病毒等病原體。被蜱虫叮咬后,可能還會出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鄒洋說,如果被蜱虫叮咬,不能硬拔,也不能碾壓,可以第一時間將紅霉素眼藥膏擠到蜱虫身體上,使其完全被藥膏覆蓋,通過隔絕氧氣窒息殺死蜱虫。鄒洋提醒,蜱虫最喜藏身於草坪和低矮灌木叢中,去這些地方游玩時,建議扎緊“五口”——領口、兩隻袖口、兩隻褲腿。從戶外回家進入房間前,要第一時間把衣物抖干淨,避免蜱虫附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