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北京主題採訪
“老上海”的北京煥新記
在北京也能感受到“老上海”風情?走進西城區的仁壽路,一座上海石庫門風格的建筑屹立在街角,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建於1915年至1918年間的新市區泰安裡。在沉寂多年之后,這棟海派風格的建筑經過修繕,變身“泰安裡文化藝術中心”,於今年4月3日正式亮相。
新市區泰安裡煥新亮相。人民網記者 董兆瑞攝
“虎坊橋至天橋一帶曾是民國初年香廠新市區的所在地。泰安裡就是新市區建成的代表性建筑之一。”西城區文旅局文物利用科科長曾芳介紹,此后,泰安裡逐漸衰落而變成居民住宅。2009年,新市區泰安裡啟動騰退工作,2018年完成騰退,2019年修繕竣工。2020年,“西城區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計劃”對外發布,其中就包括新市區泰安裡。
“在騰退修繕、保留‘文化原味’的基礎上,通過運營主體負責日常運營、西城文旅局進行監督、多個優秀內容合作商合作運營的模式,讓新市區泰安裡變為與城市發展功能匹配的新型公共服務空間。”泰安裡文化藝術中心運營主體北京宣房大厚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書記胡雪景說。
新市區泰安裡煥新亮相。人民網記者 董兆瑞攝
如今,走進煥然一新的泰安裡文化藝術中心,滄桑拙朴的木質樓梯、五彩斑駁的玻璃窗戶給人獨特的美感,仿佛置身於千裡之外的上海。在這裡看個展覽、喝杯咖啡、逛逛書店,可以說,歷史與時尚“撞了個滿懷”。據了解,目前泰安裡文化藝術中心已引入了5家風格迥異的業態入駐,成為一個集社交、創意、閱讀、美食、文化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文化藝術空間。
新市區泰安裡煥新亮相。人民網記者 董兆瑞攝
石庫門歲月是其中一家獨具特色的民國文化體驗館。老式留聲機、復古黃包車,在天井的中央還豎立著一顆石榴樹,一角一落的布置都用心別致,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打卡”。“從腳踏進門的一瞬間,就仿佛穿越了時空。在這裡約上知己,喝杯咖啡、聊聊天,十分愜意。還可以租一套旗袍,拍照很出片兒。”游客張女士說。
“一層是北京建筑大學與企業產學研合作共建的沉浸式體驗空間,而二層是與泰安裡文化藝術中心運營方合作的北京建筑大學泰安裡建筑文化藝術中心,我們會舉辦多種研學活動,如教授沙龍、論壇、校外實踐課等。”石庫門歲月主理人、北京建筑大學科技園建筑文化事業部負責人劉冰表示,通過這一平台,將有助於北京建筑大學的師生對老建筑有更深層次的探索和研究,從而助力北京的老城保護和城市更新。
新市區泰安裡煥新亮相。人民網記者 董兆瑞攝
“百余年前,建設新市區泰安裡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嘗試,如今,讓這百年文物‘活’起來,也是一種有益的探索。”曾芳說,西城區率先嘗試向社會公開發布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計劃,以“揭榜挂帥”的招投標方式廣聚社會英才。通過不斷實踐,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專家把關、市場化運作”的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
就在新市區泰安裡以新姿態亮相的這一天,西城區舉辦了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簽約儀式,共有9處文物建筑實現了落地簽約。其中,楊椒山祠將用於建設“中軸以西、古都新貌”文化藝術社區,護國觀音寺+五道廟將用於建設大柵欄文化數字館+京話館,雲吉班舊址將用於建設服飾文化研究與新國風體驗中心等。
“這一舉措有利於工作思路從‘閉門保文物’向‘開門用文物’轉變,文物保護依靠社會,文物利用服務社會,從而實現文物合理利用的可持續性。”西城區文旅局局長靳真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