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北京主題採訪

北京:精細化治理讓城市有“裡兒”更有“面兒”

董兆瑞 李世奇
2023年07月12日09:25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拔除了55根電線杆后,家住在西城區宮門口東岔的居民們發現,原來一抬頭就有這麼美的景兒。藍天與紅牆映襯著妙應寺白塔,讓這裡成為了手機朋友圈中的“網紅”。胡同是北京老城的肌理,也是支撐老城生命的骨架,更是城市文化和歷史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北京深入開展街巷精細化治理,曾經“見縫插針”停放的汽車不見了,頭頂上亂如蜘蛛網的架空線沒了,堵心又有安全隱患的私搭亂建也拆了,青磚灰瓦間,老北京的韻味又回來了。

架空線入地,讓白塔寺的視覺空間更通透。人民網 李世奇攝

“這景兒太美了!”在宮門口這片住了快40年的朱寶蘭阿姨每每經過這裡,都不禁要感嘆一番。朱寶蘭回憶起,2020年5月宮門口東岔、西岔啟動了更新改造,而在這之前,這裡是另一番景象。“過去確實比較亂,私搭亂建擠佔著公共空間,居民的私家車也亂停放,臟亂、堵車可以說是司空見慣。”她說。現如今,宮門口東岔變成了步行街,朱寶蘭總是在這裡逛逛,悉心發現家門口的點滴變化。

新街口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立介紹,宮門口東岔、西岔的改造秉承著保護胡同原始風貌,打造精品街巷的理念開展,進行了架空線入地、外立面修繕、地下管網調整、道路鋪設等,歷經13個月,於2021年7月正式亮相。“兩條胡同600米的長度,我們拔除了55根電線杆,清除了視覺障礙,才能如此通透的欣賞白塔。面貌煥然一新,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來打卡,為胡同帶來了更多活力,一些特色咖啡館也在這裡落了戶。”張立說。

“西城區有1225條背街小巷,數量是全市最多的。按照計劃,到2025年,西城區要打造精品街巷182條,優美街巷943條,達標街巷100條。”西城區城管委街巷管理科科長王明君向記者介紹,今年西城區將完成總任務的30%,即打造精品街巷57條、優美街巷284條、達標街巷30條。“例如大柵欄的觀音寺片區、金融街的磚塔片區、什剎海的柳蔭街片區等都將煥新亮相。”

內務部街成為“不停車胡同”。人民網 李世奇攝

同樣迎來喜人變化的還有東城區的內務部街。今年6月,伴隨著立體停車場的投用,居民剛需停車遷移出去,內務部街成為東城區第44條不停車胡同。“有了立體停車場,回家再也不用在胡同裡‘搶’車位了,胡同裡面一下子就豁亮了,鄰居之間更和睦了。”在內務部街生活了近30年的王先生說。

“一邊是胡同安全和出行需要,一邊是居民停車的合理剛需,多重需求讓這條600多年的老胡同承擔,顯然不現實。”當初為了解決這矛盾,東城區城管委停車管理科科長郭風林沒少犯難,“我們重新審視了胡同的功能定位,決定與朝陽門街道大力推進‘胡同不停車’。將街巷環境提升與停車、便民設施設置相結合,與街巷道路空間整治效果相統一,改善胡同環境秩序,提升人居環境水平。”

解決停車難問題是內務部街持續開展街巷治理工作的一個縮影。自2017年以來,東城區經過多維度整治改造,胡同中的問題亂象逐一消失,如今的內務部街已恢復了老北京胡同的傳統風貌。朝陽門街道辦事處主任高洪雷告訴記者,近年來,內務部街先后經歷了兩輪環境整治提升,治理了私搭亂建、違規“開牆打洞”、便民服務設施欠缺、架空線凌亂、停車秩序混亂等問題,街巷環境得到了全面提升,向著精品街巷不斷邁進。

從見縫插針式的搭違建、亂停車向著“見縫插綠”轉變,這是近幾年很多胡同裡的老街坊真切感受到的。今年,北京市制定了《深入推進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到2025年,全市要完成5393條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讓背街小巷成為市民和諧宜居的家園、北京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和首都城市亮麗的風景線。

“有裡兒有面兒”是北京人常說的一句俚語,以胡同為代表的背街小巷就是城市的裡子,裡子靚了,才更有面子。

(責編:李世奇、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