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搭平台 大興區清源街道老舊改議出“齊心辦”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城市發展,是一項關系到居民生活舒適度的“幸福工程”。近年來,大興區清源街道以“繡花”功夫,精細化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讓“舊”小區呈現“新”面貌,煥發新生機。
步道寬闊平坦,外牆立面修葺一新,小區大門嶄新又氣派,這是棗園社區的新變化。變化背后,是社區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的系列為民舉措。通過社區、物業和居民的不懈努力,老舊小區改造正成為一項實打實的民生工程。
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啟動后,如何增強居民和物業間的有效溝通?社區邀請物業、居民代表坐下來商討,征集老舊小區改造的意願和需求,並就設計方案和施工計劃進行充分協商,及時解決改造中出現的問題。
一些居民表達了對房屋改造可能遭受損失的擔憂﹔部分擁有唯一住房的居民面臨無處可去的問題﹔商戶則擔心門店在改造期間無法正常營業……針對不同聲音,社區工作人員和施工人員表示了理解和尊重,並詳細講解了老舊小區改造的必要性、施工計劃以及恢復方案等舉措。為實現未訴先辦,物業提前通過居民群問需,居民實時反饋訴求,社區再上門監督辦理情況,讓居民煩心事第一時間得到有效解決。今年以來,共召開居民議事會20余場。
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多、涉及面廣,為確保改造工作順利進行,社區發動在職黨員、居民代表、執行力志願服務隊等力量投入到基層治理中。每周四晚上和周日下午,執行力志願服務隊隊長付強帶領隊員在小區內開展安全巡查,重點查看建筑垃圾堆放、飛線充電等安全隱患。針對發現的隱患問題及時記錄在冊,並上報社區協調施工方進行整改。巡查過程中,大家還積極聽取居民意見,匯總梳理居民反映集中的需求並及時反饋。
社區的傾力付出,也換來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近日,22號樓的居民王洵帶著寫有“家一樣的溫暖,親人般的呵護”字樣的錦旗來到社區。原來,因前段時間單元樓進行上下水施工改造,需刨開一層住戶家的地磚和牆磚,王洵家住一樓,且家中70多歲的母親一人獨居,改造期間的種種不便讓老人非常憂心。社區工作人員得知后,便主動協調棗園小區老年驛站照料中心為老人解決改造期間的食宿問題,因此,王洵十分感激,送上錦旗致謝。
像這樣的暖心事時有發生。近日,家住42號樓的馬阿姨家中出現漏水現象,擔心電器受潮有安全隱患,她便前往社區尋求幫助。“書記,實在是不想麻煩你們,但是兒女都不在身邊,這幾天家裡的電器都不敢用,怕有危險。”社區書記李茂會與馬阿姨溝通后,立刻聯系物業公司和施工方共同上門入戶排查,最終發現原因是防水改造時未在管道周邊補玻璃膠所致。隨后,第一時間聯系施工方入戶解決,至此,困擾老人的漏水難題終於得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