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候鳥”燕郊筑巢

本報記者 曹政
一大早,任睿杰駕車從京通快速路拐入通燕高速,一路向東跨過潮白河,隻用40分鐘就抵達燕郊。相反方向的路上車流如織,大批住在燕郊的上班族正奔向北京。
任睿杰住在北京,工作在燕郊。他是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的產業規劃經理。作為我國第一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去年將唯一的產業聯動平台落在了這裡。他的工作就是將北京培育的創新企業“送”到燕郊。
“北京科技企業舍得去河北?上班要往燕郊跑?”很多人對此充滿疑惑。實際上,隨著京津冀協同走向深入,燕郊正加速融入北京的創新鏈條,越來越多的創新“候鳥”被水草漸豐、百鳥啁鳴的潮白河彼岸所吸引。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深入,北京與廊坊北三縣之間交通一體化加速,燕郊小鎮也加速融入北京創新網絡。本報記者 潘之望攝
北京創新力量奔赴燕郊
今年3月,燕郊高新區,來自北京的“專精特新”企業——聯泰集群公司的首台算力設備在此下線。幾個月前,任睿杰剛剛把這家公司“送”到燕郊。
聯泰集群是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自主培育的企業,在海澱成立,是一家為氣象預測、石油勘探、視頻處理等領域提供超級算力技術支持和設備的公司。
北京好不容易培育起來的創新力量、手裡握著多項算力技術的企業,為什麼要“送”到燕郊去?這得從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設立說起。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也在當年成立。6年后,在研究院的基礎上,我國第一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獲批成立。前后二者,都瞄准了協同創新。
“京津冀大地蘊藏著豐富科技創新成果,有的攥在科研院所手裡苦於無法轉化,有的停留在企業的研發實驗室裡缺乏資金支持難以落地。”任睿杰說,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正是為了攻克制約我國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通過知識產權基金投資等方式,推動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
但創新成果的產業化需要土地、需要空間。相較於土地資源有限的北京來說,一水之隔的燕郊特別適合初創團隊。
北京創新網絡裡有了燕郊的一席之地。作為綜合性協同創新平台,燕郊中心重點布局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醫療器械與科學儀器、環境保護六大產業,承接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成果的試驗、放大和試產。
在平台的助推下,很快就有創新成果跨過潮白河到了燕郊。
去年,當聯泰集群正為擴增產能的廠房選址問題而發愁時,創新中心送來的一份位於燕郊的項目圖紙,為企業在北京和燕郊之間的聯動布局打開了一扇門。沒多久,聯泰集群的新廠房在燕郊正式開建,成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第一家落地燕郊的企業。
放眼看,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協同發展網絡以北京海澱總部為原點,同心圓覆蓋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河北大學等三地名校,而燕郊中心作為唯一的產業聯動平台,正不斷吸引創新成果落地轉化。
今年,燕郊中心200畝的產業園區將拔地而起,2025年建成后可以承載80家左右的初創企業。“這裡既是中試平台,也是產業加速基地。”任睿杰說,燕郊中心將打造京津冀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標杆。
潮白河對岸水草漸豐
燕郊與北京城一水之隔,在河北廊坊北三縣裡名氣最響,不少北京上班族在此安家。但是,要吸引對創新生態有著剛性需求的初創企業來“筑巢”,能行嗎?
創新中心落地燕郊、建設園區的過程,就是打消顧慮的過程。“去燕郊以前,企業都會算賬。”任睿杰明白,這要算的第一筆賬就是平時的通勤成本。
這幾年潮白河兩岸交通大動脈接連打通,同城效應讓企業解除了后顧之憂。
目前,通州區與北三縣區域內已經建成10條對接道路、5座跨潮白河橋梁,備受關注的廠通路公路部分總體工程進度過半,北京地鐵22號線進入全面建設階段,被上班族點贊的北三縣至北京國貿的通勤定制快巴也跑了起來。
聽說創新中心“帶”著聯泰集群來,燕郊所在的三河市也是做足了准備,展現了筑巢引鳳的誠意。三河市屬國有企業金創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迅速完成對聯泰集群的戰略投資,5000萬元資金將用於建設和生產運營ARM架構算力產品智能化產線項目。
這折射出潮白河對岸的創新生態之變:為了方便科技型小微企業資金周轉,燕郊啟動了科技型企業貸款授信,今年一期信貸規模預計達到1.2億元﹔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已完成入駐准備工作,將持續引入高端科技服務機構和專業檢驗檢測平台,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務﹔燕郊高新區各級孵化器、眾創空間達15家,各類科研機構達到9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個,院士工作站9個……
協同創新的大格局下,燕郊的創新濃度穩步提升。近十年,燕郊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從7家增長到13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從0增加到1272家,研發平台從25家增長到105家。
從隔水相望到攜手同行
今天任睿杰上班走過的路,有研稀土高技術公司的400多位員工已經走了3年。
有研稀土是地道的北京企業,在新材料產業“風口”上快速擴張,但北京的廠房明顯不夠用了。2020年,公司位於燕郊的生產基地建成投產。當時,企業裡還有職工對這次“出走”很不理解:為什麼要去燕郊?
3年后,訂單和收入足以回答這些質疑。2020年營業收入1個億,2021年2個億,2022年4個多億……過去三年的成績單令人振奮,有研稀土公司負責人已將2024年的營收目標定在8億元。
支撐營收增長的,是這幾年發光材料等各種產品產能倍增,訂單好似長了翅膀一樣“飛”過來。有了更寬敞的廠房,從這裡下線的稀土新材料被發往各地,用於家電、手機等消費電子領域。
在產線落地燕郊后不久,研發板塊也搬過來了,400多位員工中有300多位是研發人員,大部分都是碩士、博士,還搞起了院士工作站、工程實驗室。產學研一體化讓燕郊的創新資源與總部互動配合,技術創新推動著產品創新不斷加速。
從隔水相望到攜手同行,前赴后繼的創新“候鳥”正飛向燕郊小鎮。兩地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既拓展了在京企業發展空間,又帶動了北三縣產業升級和軟實力提升。
京津冀協同創新亮點
設立基礎研究合作平台,在“京津冀一體化交通”“智能制造”“精准醫學”等領域資助基礎研究項目。
發放京津冀科技創新券,引導753家創新機構服務京津冀科技型中小企業。
設立大氣、環境綜合治理聯合研發平台,建立京津冀區域高分辨率固定源和面源排放清單,為大氣污染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2020年12月,國家首個綜合類技術創新中心“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揭牌,成為“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建設的三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
在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下設立國投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截至2021年底10億元投資基金累計投資項目23個。
2021年,京津冀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3949.1億元,是2013年的2.1倍。
加快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中關村企業累計在河北、天津設立9536家分支機構,2022年流向津冀的技術合同5881項,同比增長8.2%。
2022年9月,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正式啟動創建。
創新密碼
區域聯動 同事同標
21萬平方公裡的京畿大地上,京津研發、河北轉化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
天津濱海新區也有個“中關村”。“生”在北京、“長”在天津的卡雷爾機器人佔盡兩地優勢,降本增效。
每天與大興國際機場的航班騰空而起的,還有京冀兩地企業對臨空經濟的期待。僅北京片區就注冊企業4392家,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跨省級的大興機場綜合保稅區,享有兩省市自貿區政策,成為服務和帶動京冀及周邊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向東看,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已簽約北京項目470余個,今年2月一次推介會就簽約了22個、總投資超過400億元的項目,重點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數字經濟、現代金融、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及現代服務業。
“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已超2100億元。”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三地正在深化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發揮北京創新資源優勢,加快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中關村企業已在天津、河北設立分支機構累計95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4年的83.1億元增至2022年的356.9億元。
與此同時,區域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京津冀三地簽訂營商環境一體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及商事制度、政務服務等5個重點領域子協議,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內179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同事同標”、231個事項實現京津冀線上通辦。
攜手創新的故事共同孕育了京津冀新業態、新模式、新活力:2022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是2013年的1.8倍﹔2013年到2020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100增長到417.27,年均增速達到22.64%……
協同是針,創新是線,一個更加緊密的協同創新共同體正在京津冀加速成型。 本報記者 曹政
親歷者說
眼神科技公司副總裁王厚金:
雄安是一片創新創業的熱土
6年來,北京積極支持符合雄安新區功能定位的創新資源在雄安新區布局發展,數千家北京來源企業在雄安注冊,京雄兩地協同創新產業協作不斷深入。
眼神科技是首批北京中關村服務新區建設簽約落地的高科技企業,也是總部落戶雄安新區的第一家人工智能企業,見証著協同聯動的變化。近日,記者採訪了眼神科技公司副總裁王厚金。
記者:眼神科技是什麼時候開始籌備落地雄安的?
王厚金: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區設立。兩個月后,我們就開始籌備投身雄安建設﹔當年年底,我們就作為首批北京中關村服務新區建設的高科技企業,簽約雄安﹔2018年11月28日,我們正式將總部落戶雄安,成為首家總部落戶雄安的人工智能企業。
記者:作為北京企業,您為什麼會選擇雄安?
王厚金: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給三地企業都帶來了新的機會。特別是雄安新區的設立,我們認為這對未來中國城市升級具有導向性的作用,智慧城市的規劃建設也給人工智能企業帶來了很多機會,每一步都可能是創新引領。公司落戶雄安,一方面是我們的技術高度符合雄安建設需要,另一方面我們有更多機會參與一座數字智能城市建設,落地更多創新場景。
記者:您認為在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企業如何去實現創新聯動?
王厚金:我們在雄安專門建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創新技術可以第一時間在雄安得以研發、探索應用﹔在北京的業務可以對創新技術和場景形成有力支撐,兩方面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記者:往返北京和雄安兩地,您覺得交通上方便嗎?
王厚金:交通已經不是什麼問題了。這兩年,京雄城際鐵路、京雄高速建成通車,北京到雄安的時間也縮短了,坐火車隻需要幾十分鐘,開車也隻需要一個多小時,兩地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往來更加便利。
記者:落地6年的感受如何?是否享受到協同發展的紅利?
王厚金:如同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蛇口,這裡充滿著創業的空氣、陽光、水分。對於人工智能企業來說,雄安的確是一片創新和創業的熱土,我們的團隊感受著雄安的速度、質量和創業熱情。
記者:6年來有哪些科技成果在雄安落地?
王厚金:我們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為城市不斷注入“安全”和“便捷”的元素,先后參與了雄安新區首個人工智能示范應用、智能征遷信息化平台建設、一體化智慧大腦AI計算平台等重點項目,實現智慧校園、智慧安防、智慧辦公、智能支付等30余個智慧場景落地。本報記者 曹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